《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1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 而一一列举也是我们生活中解决问题时常用的策略之一,同时在列举的时候有序地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对发展思维也很有价值。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使学生学会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觉得应紧扣以下三个方面:
1、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
在教学例1“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例2“订阅下面杂志,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有多少种不同的订法?”后,我均安排了审题的环节,例1问“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例2问“你是怎样理解‘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引导学生通过认真审题明确例1是要找出长方形所有不同的围法。例2是要找出订阅1种或2种或3种杂志的所有不同的订法。让学生在理解题意后明确列举的目的,把每种答案都找出来,就需要一一列举。
2、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找突破口以弄清列举的内容。
出示例2后问“想想‘最少订阅1种,最多订阅3种’是什么意思?”既是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也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明确要找出所有不同的订法,必须知道订阅1种,订阅2种,订阅3种杂志各有几种不同的订法。
3、借助不同方式列举,在交流合作中学习列举的方法。
通过例1、例2的教学让学生展示用文字叙述、字母替代后列举和列表格几种不同的列举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用列表的方式进行有序的列举,简洁明了,答案一目了然。特别是例2这样需要进行分类列举的,用列表格的方法操作起来比较简便,答案一目了然,且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在教学中对表格的生成过程也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学会借助表格进行有序列举。“练一练”我出示“一张靶纸共三圈,投中内圈得10环,投中中圈得8环,投中外圈得6环。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题是一道开放题,可以借助不同的方法进行列举,而列表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启发学生:“可以借助列表的`方式,也可以想想有没有其他比较好的方法。” 并让学生分小组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交流合作及教师的引导下最终找到最佳方法——计算列举,从而使学生感受列举方法的多样化。
课后,结合评课老师的详细评价和指导,我回过头来细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认识到了这节课中自己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我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使学生能有条理的一一列举,并进行分析,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及时带领学生:“想一想,我们先找宽是几米?”再让学生按有序的顺序,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这样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深刻感受到运用一一列举这一策略的过程以及价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2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一列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这几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因此本节课我开门见山,先是回忆了这几种策略,让学生了解学习这些策略的好处,从而引出了课题。
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课前没有去开好电脑投影等设备,导致没能准时上课,还有在课堂教学中,需要使用实物投影呈现学生结果时,投影不会使用,课堂气氛比较尴尬。只能让学生口头表达想法,没能直观的`有序和无序这两种列举方法,结果可想而知,比较空洞。
2、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够积极。在语言方面我是比较欠缺的,不懂得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气比较比较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导致在让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就像一潭死水。几位老师也给出了意见,在学生讨论不热烈的时候,可以下去加入他们的讨论,让他们知道一个正确的方向。如果有几个组讨论起来了,可能就会带动一个全班讨论的氛围。
3、上课比较随意,尤其是站姿,没有气势。在上完课后,几位老师模仿了我的站姿后,我自己都觉得有点颓废的感觉,在之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努力改进。
4、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读题后就要求找出一种围法,这里可能放的过早,应该要让他们正确审题,明确要围得是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是22米,长和宽都是整米数。由于我的急于求成,想让学生先得到如何判断所围长方形是否符合条件即“长+宽=11米”,这对于学生的要求过高。
5、学生的读题不够整齐响亮,回答问题不够完整。以后要在课堂上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讲的太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对于一些问题引导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回答容易偏离问题。
7、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从回答人数来看只有接近50%,没能很好的关注全体学生。还有在学生练习时,我走下去检查时,通常就是站着看一眼,给学生一种距离感,没有亲近学生。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3
虽然在参加数学培训和数学教研活动时经常听到专家、名师们谈到策略,但对什么是“策略”心里挺没底的。细看教材,我对“策略”的定位是: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孩子们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可以不十分规范,但只要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思考过程就可以。不过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经过一定的数学思考,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思考孩子的知识起点很重要!因此在备课时,我首先思考了五年级孩子的知识起点。我很欣喜地发现,在他们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与合,二三年级时能用数字组数,用列举方法编口诀,四年级上学期学会了“搭配的规律”等等。原来,孩子们几乎每个学期都在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而且在不断的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体会着一一列举的基本思考方法,知道列举要注意有序,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只是到现在为止,这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解题行为而已。如何让这样的思考更深入、更系统,便是我今天课堂上的任务了。
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很不错!我进入例1的教学后,孩子们通过摆小棒、列表等方法很顺利地解决了“围羊圈”的问题,而我则通过实物展示台展示孩子们填写的`表格,侧重让孩子们在比较自己与同伴的探究成果中,加深“有序、不重复、不遗漏”这三个列举的关键,让学生感性认识“一一列举”策略,唤醒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并通过找共同点聚焦,水到渠成地提炼出一一列举策略。例1“围羊圈”突出“找到根据,再有序列举”,例2“订杂志”突出“先分类,再有序列举”等等。通过对比这两道题,让孩子们更加感性地认识“一一列举”策略的特征——有序思考。除了不断地渗透一一列举的有序性外,还不断深化孩子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对策略有更深的认识。
在处理p64页练一练时,学生对“小华投中两次,可能得到多少环?”这句话理解不到位,导致其中10+6=16(环),8+8=16(环)这两种情况未能看出环数是相同的,错误的认为是6种环数。当然,我课前备课时已经预料到孩子们会出现这种状况,经过我的点拨,孩子们很快明白了正确的是5种可能出现的环数,6种中靶情况。数学活动不仅仅呈现在数学课堂上,更要延伸到课后。我的一个问题:如果将“投中两次”改为“投了两次”,该怎样思考呢?将“列举”延伸到课后。我相信孩子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会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4
1、一节好的课必须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的突破,这样才会有好的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这节课上,我觉得给学生回顾策略的时间和空间少了点,虽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本课容量较大,在某些环节我还没有很好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导致学生来不及细想。要真正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愉快,首先还需教师从观念上转变过来,多引导,少包办。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应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发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在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知识和方法。
3、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敏锐的洞察力。在这节课中,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没有能够机智地抓住,把它们作为课堂资源来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就是实践加反思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啊,实践、反思、再实践!我体验着,并实践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反思 5
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去红山森林动物园游玩的情境:帮工人王大叔解决用18根栅栏围一个长方形花圃(例1);去游乐场游玩,3个不同的游戏项目选择(例2);小华玩打靶游戏(练一练);动物园的游览车发车问题(练习1);动物园的音乐广播播放时间问题(练习2);结束一天的游玩后的拍照问题(练习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在“一一列举”的过程中合理使用不同的方法,感受不同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价值。例1和例2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练一练用列表的方法只能看出有6种可能的情况,但这其中总环数有重复的情况,因此我引导学生用列算式求总环数的方法,很快能看出有5种不同的情况。练习第3题照相问题由于存在排序问题,列表也不太合适。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在“一一列举”的过程中要有顺序地思考,不重复,不遗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灵选用不同的.方法列举。
在教学中例2和练习3有类似的地方,都是先分类,而且都是分3类,不同的是例2只是组合问题,不需要考虑排序;而练习3分类后,每一类还要考虑排序的问题,因此难度是比较高的,我将这题改编后提高了问题的难度,设计成了机动题,是否拔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还有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