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与苏辙《六国论》阅读答案对比翻译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宋·《嘉祐集笺注.权书》

六国论
(苏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节选自宋·《栾城集》)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结交
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故事:旧事、成例
C.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 藉:凭借、借助
D.佐当寇之韩、魏 当:抵挡、抵敌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常为之深思远虑 以其求思之深而不在也
D. 彼秦者将何为哉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B.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C.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D.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9.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B .两文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C .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苏辙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

10.翻译下列句子。(13分)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3分)
译文: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是故”、“斯”、判断句各1分共3分)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译文: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再”、“却”、句子通顺各1分共3分)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分)
译文:有这样的优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积威”、“劫”、“日、月”、被动句各1分共4分)

(4)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3分)
译文: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委”、“休息于内”、“阴”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十倍(于秦国)的民众,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圆千里的秦国,(最后)却不能免于灭亡。(我)常常对这个问题深思远虑,认为一定有可以(使他们)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班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势啊!

韩国和魏国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然而天下的诸侯却又要凭借韩、魏来掩护自己不受西方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强和韩、魏的团结,来抵制秦国。秦国军队不敢越过韩、魏来觊觎齐、楚、燕、赵四国,那末,齐、楚、燕、赵四国就能(凭借这种形势)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个没有战争的国家来支持面对强敌的韩、魏,使韩、魏没有东顾之忧,而为天下的诸侯挺身而出,来抵御秦兵;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像来应付一切,那个秦国还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却竟然贪图边界上的微小利益,背弃、破坏盟约,以至于自相残杀。秦国的大军尚未出动,而天下的诸侯已经把自己搞得困顿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钻他们的空子,来攻取他们的国家,能不令人悲痛吗?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978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1月1日 03:17
下一篇 2023年1月1日 03:17

相关推荐

  • 文言文《醉翁亭记》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醉翁亭记》译文及赏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下面是由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文言文《醉翁亭记》译文及赏析,欢…

    2023年1月5日
    253
  • “刘祥道,字同寿,魏州观城人”阅读答案

    刘祥道,字同寿,魏州观城人。父林甫,武德时为内史舍人,典机密,以才称。与萧瑀等撰定律令,著《律议》万余言。历中书、吏部二侍郎,赐爵乐平县男。唐沿隋制,十一月选集,至春停,日薄事丛,…

    2022年12月31日
    222
  • 徐渭《寓穿山感事》阅读答案

    寓穿山感事 徐渭 荒城临海一山围,何事东方滞衮衣。 晓日每看牙将集,秋风自送远人归。 霜寒戍草嘶征马,潮落江门露钓矶。 欲请长缨何处是,且寻酒伴扣荆扉。 【注释】 ①穿山:距长江二…

    2023年4月9日
    245
  • 文言文阅读课后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课后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王子敬①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②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③,傍若无人。顾勃然不堪…

    2023年1月9日
    312
  • 文言文《鸿门宴》的译文

    文言文《鸿门宴》的译文   《鸿门宴》是司马迁所写的文言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鸿门宴》的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

    2023年1月6日
    239
  • 《杨震传》“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杨震传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2023年1月2日
    282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