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精选14篇)

篇1: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

祖国,她是山,是海,是森林,是草地,是村庄,是城市,是十四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家。

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

祖国,她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两岸三地,是五十六个民族,是每一个你我他,是我们所有人的精神皈依,是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也必将回到的地方。

“祖国是什么?”你,有着怎样的答案呢?

本故事取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七集《我和我的祖国》。

每个人,总有那么一刻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四十四张平凡的面孔,四十四次深情的表达,一个个动人的瞬间,一个个微小的梦想,汇成一曲嘹亮的赞歌,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本集试图以这些朴素却又直抵人心的话语,呈现国人真挚的爱国情感,让观众看到不同面孔背后,相同的赤子梦、相同的中国心。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这些历史或许耳熟能详,但这里为你带来的,将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场场极度震撼的精神洗礼。

篇2: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优秀观后感心得精选

流动的时间,凝结为历史。历史深处,总有一群人轰轰烈烈、衔命而出。他们或许普通平凡,亦如你我,却令人仰望、催人奋进。

他们,是新中国的创造者。“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绝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他们坚如磐石、前仆后继,为了期盼中“可爱的中国”,他们在血雨腥风中点燃革命的火种,在敌人的绞刑架前笑对死亡,用生命高擎起信仰旗帜,感召全民族共同奋起,在浩然天地间,鸣奏成一曲永不褪色的精神礼赞。

他们,是新中国的建设者。为了国家“不受人家欺负”,舍弃名利,诀别家人,隐姓埋名投身戈壁滩,不顾生命安危“捧”出一颗颗“争气弹”。他们忍受风霜,不言辛苦,背上行囊赶赴荒原,不惜用身体搅拌满是烧碱的泥浆池,克服万难“凿”出了油田。“用自己的双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家。

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从赌上身家性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冲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深圳蛇口的“开山第一炮”到共建“一带一路”;从洋货“引进来”到中企“走出去”……无数时代先锋的敢闯敢试,成就了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他们以敢为人先的胆识,创造了中国的摩登气韵,他们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决绝,带来了中国命运转折的惊世崛起,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走向“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他们,是新时代的奋斗者。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平凡普通的共产党人默默无闻地风雨兼程、披荆斩棘,让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让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五星红旗能够在月球背面、在苍穹那头,熠熠发光。他们挺起的坚实脊梁,如绵延群山巍峨耸立,伫立于新时代的精神高地。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70载扬鞭奋蹄,50长歌未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幸事,就是有一群砥柱中流的逐梦赤子。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以国家的名义,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84年前,身陷囹圄的__在受难前,曾用炽热的情感写下:“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如果那朵花是左右摇摆,那就可视为我在提劲儿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

这也是一代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中国人的写照。当他们发愤忘食、沐雨栉风,与之共振的,是《可爱的中国》的精诚寄托。

如今的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好想对__说:无数人像您一样,接续奋斗,奉献牺牲,将您心中可爱的中国化为现实,真希望您能看见!

“地底蕴藏着未开发的宝藏是无限的”——几代人的努力让中国甩掉贫油国的标签,成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中国土地的生产力是无限的”——我们从解决温饱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创造了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18%的人口的奇迹。

“中华民族有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从复兴号日行千里到卫星巡天揽月,从研发首台千万亿次超算“天河一号”到5G专利申请数量居全球首位,来自中国的创新与开拓,正使世界受益。

“中国是无地不美,到处皆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让充满生机的画卷在大地上铺展。在__创办的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江西省横峰县,村级光伏电站和万亩葛根园,让“欢歌”“笑脸”遍布乡间。

“呼喊”飘荡84载,没有落空——“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

没人能计算出,为了理直气壮地说出这句话,多少人付出了一辈子。以沉默,以奉献,以倔强。

在稻田,在工厂,在纤尘不染的实验室,在挥汗如雨的脚手架,在如火如荼的竞技场,在风寒料峭的哨卡所,在一间又一间普通的办公室……在这个古老国度每一寸土地上,在这个顽强民族每一次前进的脚步中,我们只是看到,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摇摆”。每一朵都那么渺小,当他们连成一片,风也要驻足,云也要致敬。那是可爱的中国。那是为了可爱的中国的“可爱的你们”。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体会

《为了可爱的中国》是采用老红军当年极为珍贵的口述影像资料,历经多年的整理,展现时代先锋人物的生动历史画卷。该片采用口述历史的表达方式,让历史的创造者评说历史,老红军在荧屏上倾情回忆峥嵘岁月。

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制作团队整理了近百位老红军的影像资料,采访了众多老红军的亲属,结合党史、军史专家的研究,完成了这部文献片。摄制组在革命旧址实景拍摄,在历史文献和档案资料中寻找细节,将最新发现的史料与当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向人们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许多重大事件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表现了一代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国梦人生道路上的精彩华章。

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同时具有无可比拟的史学价值,许多老红军留下口述历史的珍贵影像后不久,就去世了,这是他们留下来的最宝贵的红色影像。

《为了可爱的中国》题材独特,以百位老红军人物访谈为主,影像资料珍贵,史实准确、厚重、风格朴实,获得党史和军史专家的好评。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认为,该片创意好,史料珍贵,拍摄到位。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杨胜群认为,《为了可爱的中国》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文献片。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历史价值,不仅给现在的人看,而且留给后人看。

11月至12月间,《为了可爱的中国》分三次在南昌、北京审片。30多位国内著名的党史和军史专家以及红军后代出席审片会,对该片给予很高的评价。专家们一致表示,《为了可爱的中国》主题重大、形式独特、史料珍贵,是一部独一无二、具有抢救性历史价值的纪录片。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感想

一部由百位老红军完成口述历史,并具有史无前例抢救价值的百集大型文献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目前完成了第一季的制作。该片由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普天通控股集团联合出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江西民营企业家协会协助拍摄,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江西华天广告有限公司制作。5月21日,《为了可爱的中国》将在江西卫视、江西五套播出。20日下午,口述历史文献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看片会在南昌举行。

《为了可爱的中国》采用老红军当年极为珍贵的口述影像资料,历经多年的整理,是时代先锋人物的生动历史画卷。该片采用了口述历史的表达方式,老红军们在荧屏上倾情回忆峥嵘岁月,并使用部分已故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珍贵影像资料,精彩的个体故事最终构成了一部鲜活的集体回忆。

月至12月间,《为了可爱的中国》分三次在南昌、北京审片。专家们一致认为,《为了可爱的中国》主题重大、形式独特、史料珍贵,是一部独一无二、具有抢救性历史价值的纪录片。此外,该作品也获得理论文献影视片播映许可。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有感

83年前,在江西南昌国民党军法处看守所阴森的牢狱里,__写下的《可爱的中国》,洋溢着无法阻挡的阳光与希冀。如今,那所监狱所在的南昌市叠山路,已成为市中心的一条繁华街道,商场、学校、银行,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而今日之中国,正如烈士当年笔下所愿,“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我父亲毕生都在为一个可爱的中国而奋斗。长期的革命斗争使他坚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才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__的女儿方梅说。

在最后的日子里,__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化成了血铸的13万文字。如今,《可爱的中国》手稿的影印件和《清贫》手稿的复制件被收藏在位于江西弋阳县的__纪念馆二楼。

__,188月出生,江西省弋阳县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他先后任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中共江西区委工委书记、中共江西省农民协会秘书长。1925年冬,被党组织派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3月到达武汉,当选为中华全国农民协会临时委员会执行委员。

大革命失败后,__任中共弋阳、横峰等五县工作委员会书记兼武装起义总指挥,弋、横、德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委员。1928年1月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先后任赣东北省、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10军、红11军政治委员,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__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底,__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员会主席。至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奋战两月余,被7倍于己的敌军围困。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接应后续部队,复入重围,终因寡不敌众,于1935年1月在江西玉山陇首村被俘。被俘那天,国民党士兵搜遍__全身,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诚如__所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诱降,__正气凛然,坚贞不屈。

1935年8月6日,__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

“今天品读__的狱中绝笔,依然能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其文字中体现出来的‘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价值观极具现实意义。作为__精神的宣讲者,我感觉责任重大。”上饶市__纪念馆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管委会党支部书记梁霜红说,今年上半年,包括__纪念馆在内的15处旧址群累计接待观众87万人次,许多观众在参观时被感动得流泪。

在__家乡弋阳县,宣传、弘扬、践行__精神已和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正如__烈士当年所愿,他曾经流血的地方终开出了圣洁的花朵。

篇3:《为了可爱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

“我的梦里经常有两个场景,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一个是妻儿们欢笑的场景。”

那一代人,敬业、奉献。一定要把它做好,哪怕生命都不要了

妻儿们的欢笑,许多人依然在错过。但因为他和他们的选择,更多的中国人,坦荡荡地挺起腰杆,笑出了声

1958年8月的一天,夜深了,邓稼先辗转反侧,望着明月。他喜欢月亮。

突然,他起身,将手轻轻放在妻子手上,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许鹿希问:“调到哪去?要干什么?在不在北京?”邓稼先连说三个“不能说”。

很快,他又说了一句:“家也顾不上了,我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它”来自不久前的那次会面。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将邓稼先叫到办公室,问了一个问题:“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

这位美国普渡大学核物理博士立刻明白,国家要造原子弹了。

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增强国防实力,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毛泽东说:“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因此,当好友杨振宁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同被称为“天才”的邓稼先选择隐姓埋名,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负责人,从此没发表过一篇论文、没做过一次学术报告。

为严格保密,和邓稼先一起“消失”的,还有著名力学家郭永怀、著名金属物理学家陈能宽等数十人。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或光明的学术前景,脱下西装,换上土布服,转身走进了与世隔绝的戈壁滩。

当已有重大发现、几乎站在诺贝尔奖门槛前的物理学家王淦昌被问到,是否愿意放弃研究方向,改做他不熟悉但国家迫切需要的应用性研究时,他没迟疑,说道:“我愿以身许国。”53岁的王淦昌自此改名王京,隐身17载。家人能联系到他的,只有一个信箱代号。每当孩子们问起,爸爸在哪儿?妻子总是回答:他在信箱里。

即使如此,研制原子弹这样的尖端科技,中国的基础仍然太弱了。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中国人捡起他们烧毁的图纸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看。要知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科研队伍仅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人。

这就更能理解,为什么原子弹被起了这么一个外号——“争气弹”。“当时有一种气概,二万五千里长征我没赶上,可是这个我赶上了。自然是非要做出来不可。”参与原子弹研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方定说。

一穷二白的国家,为科学家们提供的条件,是今天难以想象的。

当时位于青海的核武器研制基地,海拔3000多米,环境恶劣、物资紧缺。邓稼先有两身衣服,新一点的要穿去看女儿,平时总穿的那身破了,就用医用白胶布贴上。基地很多时候只有酱油汤泡饭,他很快饿得全身浮肿。有一次,同事带来火烧,大家一阵哄抢,他忍了许久,终于还是说:“你们吃,也给我留一小块吧。”

严谨的理论设计必须落实到每一个部件的加工中,头发丝粗细的误差都不允许出现。“精密复杂”就出自原始的工具和浪漫的想象:马粪纸上涂上墨汁,探索空间滤波器的研制;猫的胡须也能当红外地平仪探测器的装配工具;精确计算时用的是手摇计算机、计算尺和算盘。演算纸扎成捆,堆满了几个屋子。

对于这些“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人来说,享受和名利太渺小了。核试验最危险的是为核弹安装起爆雷管,如果发生意外,人将立即化为气体。每一次,邓稼先都安静地站在现场,操作工人换班他不换,有时一站就是一天一夜。

不只是他。“巨浪之父”黄纬禄由于过度劳累、身患顽疾体重减轻了11公斤;为中国核弹、导弹和卫星实验都作出巨大贡献的郭永怀,不幸遭遇坠机,人们在飞机残骸中找到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分开才发现,郭永怀那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

“那一代人,只要把他放到这个岗位上面,都要这么做。敬业、奉献。一定要把它做好,哪怕生命都不要了。”核技术工程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高潮说。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人成功把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个月后,在中美大使级第123次会谈上,美国代表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谓。“东方红一号”升空的第二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从1958年的那个月夜,到1986年因受辐射影响离世,邓稼先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他回了一次家。许鹿希发现丈夫已是一头白发。她伸手去接包,邓稼先习惯性地紧紧攥住,没有放手。两人拿着同一个包,相看无言。

邓稼先曾说:我的梦里经常有两个场景,一个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蘑菇云,一个是妻儿们欢笑的场景。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像他那样,让那朵“蘑菇云”升了空;200多颗中国在轨卫星沿着“东方红”开辟的天路巡天遥看;中国的宇航员早已遨游太空;我们自己研制的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次,世界第一。

妻儿们的欢笑,许多人依然在错过。但因为他和他们的选择,更多的中国人,坦荡荡挺起腰杆,笑出了声。

篇4:《为了可爱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

“计划经济时代的好处都用完了,好几千号嗷嗷待哺的员工等着吃饭呢。”李建奎没有退路

万华人义无反顾地迈出从“计划”到“市场”的步伐:打破铁饭碗、减员增效、改制上市、重奖科研人员,昔日市场经济“弃儿”蝶变为“弄潮儿”

20世纪90年代,山东烟台。万华的产品销不出去,大量积压,最后连篮球场都堆满了。

技术车间副主任丁建生那个急啊:“成本一万一,卖价七八千,企业眼看着往死里作。”这个一口胶东腔的山东大汉,性子急、嗓门大,楼上说话楼下都听得见。

更让人焦心的是,企业内“大锅饭”“铁饭碗”思想严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行政色彩浓厚,光处级干部就100多人,效率低下,连年亏损……

随着国门打开,外国产品大量涌入,民营企业迅速兴起,沿袭着传统计划模式的万华,从“皇帝女儿不愁嫁”变成了“门前冷落鞍马稀”。

市场的棒喝敲醒了万华人:只有改革,才有活的希望。

历史的指针转到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迎来一个关键节点。这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考察时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

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4年11月,国务院选择100家国有企业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李建奎任厂长的烟台合成革总厂(万华前身)名列其中。“计划经济时代的好处都用完了,好几千号嗷嗷待哺的员工等着吃饭呢。”李建奎没有退路。

跑银行作抵押、贷款来发工资;引进MDI(异氰酸酯)技术失败,逼得企业只有自主研发创新……那时的李建奎经常两三个礼拜吃住都在厂里,每个车间的地上都有他和研发人员讨论时留下的粉笔字。

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国有企业逐步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的深厚力量正在积蓄,各项探索陆续展开。

1993年,万华试行全员合同制,打破铁饭碗,搬掉铁交椅,取消铁工资;1995年,万华进行第一次企业制度改革,由“烟台合成革总厂”改制为“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

现实却向万华人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公司制改革收效甚微,~公司连年亏损,工资只发60%~70%,人才大量流失。

万华人再次被敲醒:改革不能只改名字,必须触动最深层的利益。

19,万华通过股份制改造,成立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以此倒逼观念与机制转变。李建奎下了死命令,3个月之内集团把人、财、经营权下放,任何领导不得干预其经营管理。

改革先向原料供应商开刀。计划经济下的原料采购就是照顾关系户,同样的原料,比市场价格高一大截。

,原料采购“比价管理”办法一推出,就遭遇了关系说情、威逼利诱。万华人下定决心,这一关都过不了,还能改什么?顶住压力后,这项改革为企业节支750多万元,相当于当年50%的利润。

改革的第二个矛头,对准了最为敏感的人事薪酬制度。一项创新取得1200万元效益,新奖励办法一算,10个人总奖金92万元。奖,还是不奖?公司高层争论了一个月后,时任总经理的丁建生拍板:高管一分钱不拿,奖金全分给一线科研技术人员。

老工程师孙敦孝分得最多,用小布袋装了21万元。老伴吓坏了,抓起电话打给当时分管科研工作的廖增太:“老孙这钱哪来的?不犯错误吗?”弄清原委后,老伴开玩笑:“以后你天天加班都行,家里的一切我都包了!”

最艰难的是下岗分流。“就像在过河时发现船漏水了,船上有十个人,必须下去几个人才能保住船不沉没。”李建奎这样比喻那段痛苦割舍的岁月。

谁先下船?万华先从领导干部身上“动刀”:只要到了55岁,就办理厂内退养。一位分厂厂长在总经理曲进胜的办公室,拍着桌子讨说法:“这是什么规定?这就是挥泪斩马谡!你承不承认?你敢承认,我就下!”曲进胜默默点头,内心五味杂陈。

改革开放以来,面临内忧外患的生死大考,一代又一代国企人奋起自救,踏着时代改革的鼓点,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探索实践。

1979年,从改造一个厕所都要上级批准,到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利润包干”“放权让利”给首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到1994年,年钢产量已达824万吨,首钢成为行业“全国冠军”,当时业内有这么一说——“农业改革看小岗、工业改革看首钢。”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全文刊登了福建55位国有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厂长们在信中写道:“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

同一年,大胆推行按件计酬、多劳多得的步鑫生,砸掉“大锅饭”,树立信誉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厂宗旨,把濒临倒闭的海盐县衬衫总厂,办成全浙江最大的衬衫企业。

1994年,宋志平任厂长的北新建材,被列入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名单。当时,竞争对手把擂台摆在了大门口,北新建材资金链近乎断裂,企业发展困难重重。为了杀出一条生路,宋志平带领北新建材上市,敲响了深交所的锣声。

……

改革背后有哲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国企改革者,发现并求证了“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两个不等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时代新篇中,他们的故事无疑是其中分量最重的章节。

8月,烟台万华化学集团老厂区,第一条MDI生产线正在拆除。“自己建自己拆,这才有成就感。”“为什么要拆,淘汰了就要拆,说明咱们有更先进的生产线。”戴着安全帽的万华人,一脸自豪地说道。

从空中俯瞰,万华烟台工业园中的一座座办公楼,形同一个个巨大的苯环分子结构。

位列全球化工50强的万华,已成为中国唯一、世界少数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工企业。

在老厂区的西面,磁山,占地380亩、投资15亿元的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及总部基地正在山坡北麓紧张施工,心怀梦想的万华人新一轮自主创新蓝图正徐徐展开。

篇5:《为了可爱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带动了国人的精气神,改革开放的号角更是给了国人以坚强有力的支撑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严俊昌没想到,1978年的那个寒夜,因为迫于生计在契约上摁下的红手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引起一场大变革。

这年的夏秋之交,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批农民背井离乡外出乞讨。这年夏收分麦子,小岗村每个劳动力才分到3.5公斤,根本不够吃。全队18户,只有2户没要过饭。

“再这样下去不行了。”队里几个老人找到生产队长严俊昌商量:“不能再吃大锅饭了!”

筹谋数月,年底的一个夜里,18户农民秘密聚集在一起,神态严峻地写下了一纸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按当时的规定,这是要坐牢的!但到会的18人都决然赌上了身家性命,按下了血红的手印。“没办法,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

分到田地后,小岗人竞相扛起锄头、挑着牛粪,比着、赛着往自家田里跑,甚至一天有两顿饭都在田里吃,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

尽管小岗人咬紧牙关死守秘密,但不同寻常的丰收盛况却泄露了“天机”。一年后,小岗村粮食总产量就达到了十几万斤,人均收入是上一年的18倍,20多年吃救济粮的日子成为历史。“家里的粮食堆得满屋子都是,大家心里却一阵恐慌,不知道要面临什么后果。”严俊昌回忆。

小岗分田到户单干的消息不胫而走。但与严俊昌担心不完全一样,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和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不约而同地选择顶住压力,给小岗村开“绿灯”。

陈庭元初到小岗村,是村民们按上指印后的第4个月。村里还想瞒过这位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可陈庭元是行家,庄稼地里走了几步,什么都明白了:“别瞒我,你们做什么我有数。”临走,丢下一句话:“干到秋季再说,有啥事我顶着!”

他把过去算来算去怎么也算不清的千万笔账,简化成三笔:“该给国家的给国家,该留集体的留集体,剩多剩少归自己。”之后,他与他的上级、地委书记王郁昭“密谋”后,给这种办法起了个名儿叫“大包干”。

“大包干”取得很大成绩,随即流行起来。不过,“大包干”仍然不能见光。王郁昭决定,给“大包干”报户口。1980年元月,安徽召开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王郁昭发言时呼吁:“要求给大包干到户报个户口,承认它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

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总结讲话时说:“包产到户……已经有了,孩子已经生下来了。那天王郁昭同志说了,孩子挺好的,给报个户口吧……我们的态度是不能打击群众的积极性……批准!”

万里到小岗村调研时,小岗人兴高采烈把花生往他口袋里塞,万里不要,一位老太太笑着说:“往年想给也没有!”小岗人要求让他们试上3年,万里回答:“我批准你们试5年!”小岗人说:“有人打官司要告我们。”万里回答:“这个官司我包打了!”

突破禁区的底气来源于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准备。

“敢于创造、敢于担当、敢于奋斗”的“小岗精神”带动了国人的精气神,改革开放的号角更是给了国人以坚强有力的支撑。

1979年夏天,一声开山炮响,硝烟在深圳的蛇口半岛腾起,新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诞生,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1979年底,得知国家允许私人销售货品,温州一个叫章华妹的19岁小姑娘第一时间递交申请,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个拿到个体工商业营业执照的“幸运儿”;年仅26岁的柒牌董事长洪肇设也在这一年,用300元和一块门板、一台缝纫机、一个熨斗、一把剪刀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开小饭馆、卖大碗茶、倒卖服装、修自行车、装裱字画……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当代中国百姓自主创造财富的“种子”由此播下。

18位农民点燃的改革火种,渐次燎遍神州大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在中国发生着,占世界1/5的人口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71元,突破万元,突破2万元,目前正向3万元迈进,比1978年增长24.3倍。

历史的接力棒传递到新一代人手中。

在小岗村,新一轮谋求乡村振兴的探索正在酝酿。越来越多年轻人从大城市“回流”,其中有不少是当年“大包干带头人”的后代。

今年46岁的严余山在6年前回到家乡,创办了网店,售卖家乡土特产。而他的父亲严宏昌,正是当时的18位农民之一。

“40年前,父辈们冒着巨大风险,打下小岗村今天的基础。现在站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起点上,轮到我们‘二次创业’了。”严余山现在的身份是小岗村党委委员,负责村里的扶贫和青年工作。他也是小岗村选出来的新“18位带头人”之一。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插图版小岗村旅游总体规划。他说:“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田园化的小岗!”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体会

1982年-1986年,短短6年,中国女排创下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让火热的80年代愈加激情四溢

中国女排团结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让更多国人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

本届世界杯比赛上中国女排的一路高歌猛进,让人不禁再次回首,感受中国姑娘们一直以来带给国人的激情与振奋。

1981年11月16日傍晚,整个国家都安静了下来,人们紧张地守在黑白电视机和收音机前。此时,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最后一场比赛正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队对阵上届冠军、号称“东洋魔女”的东道主日本队。

“当时很多家庭都没有电视机,我所在的成都车辆段教育室有一台20英寸的‘汤姆逊’黑白电视机……我们把电视机搬到门口,将两张桌子并排再放上椅子,然后把电视机放在高处,大家早早地来‘抢占’位子。”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西南铁道报》原主任记者曹宁回忆说,小小的电视机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人,随着比分拉锯上升,掌声、加油声也如潮水般此起彼伏,就好像能传到比赛现场,传到女排姑娘耳中一样。

比赛进入了决胜的第5局,双方争夺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中国队把球传起来!”在主场球迷震耳欲聋的呐喊声中,主攻手郎平顶住压力,瞅准来球,高高跃起,一记重扣,“铁榔头”扳平了比分。

“15平!”“16∶15!”“17∶15!中国队胜利啦!队员们都跑在一起!中国队以3∶2胜了日本队,以7战7胜的优异成绩夺得了本届世界杯的冠军!”解说员宋世雄声音沙哑又略带哽咽地呐喊着。成千上万守在电视机和收音机前的中国人,热泪盈眶,高呼起来。

女排夺冠新闻占据了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人民日报》头版评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中国赢了》写道:“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1981年,改革开放刚刚进入第4个年头。透过开放的国门,人们意识到,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体育水平,我们和世界强国相比都存在不小差距,必须奋起直追。

“在那个年代,再没有比女排酣畅淋漓的扣球,更能让中国人感到扬眉吐气的事了。”当时正主管女排的魏纪中在回忆录《我的体育生涯》中写道。

随后,在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新中国重返夏季奥运会,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射落首金,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金牌榜上“零”的纪录。中国女排摘得金牌,中国以15枚金牌位居金牌榜第四位。

三连冠后,中国女排又在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续两次夺冠。短短6年,创下了史无前例的“五连冠”。

比冠军更直入人心的,是中国女排展现出来的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

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面对夺冠热门东道主美国队,中国女排在逆境中不可思议地扭转了局势。美国队的一次次重扣都被女排姑娘们救起,五星红旗又一次在赛场上高高升起。

“女排精神就是一种团队精神,特别是遇到困难、不顺的时候永不放弃。”郎平说。今年59岁的郎平,是中国女排的主教练。1981年女排世界杯时,她只有21岁。那时,作为国家队的主攻手,郎平凭借着出色的扣杀技术,被人们称为“铁榔头”。

在日本女排世界杯的7场比赛中,中国女排一共扣球1000多次,这背后是女排姑娘经历过的“魔鬼训练”。

当时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条件简陋,早年的训练基地,是用竹子搭起来的竹棚馆,四面漏风,地上铺的是带毛刺的旧木板,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受伤。没有球网,就用竹竿代替;没有臂力器,就和对手扳手腕;没有创可贴,就用胶布粘贴……

基础设施不好,训练更似“玩命”。主教练袁伟民站在高台上,把一筐球不间断地扣向对面,女排姑娘以最快速度飞身救球,一个滚翻后立刻爬起来接下一个球。她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摔得遍体鳞伤,咬着牙含着泪继续训练。

“女排是一面旗帜。女排的气势,振兴了一个时代,她是80年代的象征。”在自传《激情岁月》中,郎平这样写道。

拦击困难、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钉子般砸进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一枚金牌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体育的范畴。中国女排在赛场内外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身影,让更多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行!完全有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世界一流水平!”

激情岁月,万物生机勃勃。在深圳,三天一层楼的新纪录诞生。1984年,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国际贸易大厦主体工程建设工地上,12个小时轮班倒,人停机不停,很多女钢筋工也像男工一样,35厘米粗的螺纹钢筋扛起就走;计件工资、多劳多得,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奖金制度,创造出脍炙人口的深圳速度。

在东部沿海地区,乡镇企业火了。1983年3月,浙江人鲁冠球用自留地里价值2万多元的苗木作抵押,承包了工厂。一年后,他把万向节卖到了美国,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汽车王国”。乡镇企业的从无到有、异军突起,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活力。

激情岁月,万众拼搏奋进。在整个中国,科研创新的火种被点燃。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国家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数万名有志青年先后投身其中。当时正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的李瑞峰便是其中一员。“外国人能做的东西,我们也能做”,秉持着这样的信念,经过五年努力,李瑞峰所在的团队研发出可与国外媲美的国产机器人。

五个3比0!9月,在女排世界杯的赛场上,中国女排以五战全胜、不失一局的战绩结束第一阶段比赛。“只要穿上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出战,为国争光是我们的义务和我们的使命,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郎平说。

“‘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和能力。”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光说。

篇6:《为了可爱的中国》纪录片观后感心得精选

“创新就是释放生产力,创造具体的财富,从而使中国走向繁荣。虚拟经济是工具,工具是锄头,不能说我用了五六十把锄头就怎么样了,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

不甘浮沉,搏击潮头,要在各自风口里奏响创新“中国号”,是这代互联网创业者身上都有的劲儿

,全球网络泡沫破灭。寒冬来临之前,任正非飞往日本准备“过冬棉袄”,但下半年,寒流还是毫不留情地席卷了华为。

销售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研发投资50亿元的3G牌照发放遥遥无期,投资近百亿元的海外市场入不敷出,20亿元的IBM顾问费用,“万人大招聘”所带来的巨额成本,3000多名员工离职兑现超过30亿元内部股票……

重压之下,任正非选择“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锁定通信核心网络技术,持续大强度投入研发3G技术,进行人才储备,逆市生长。以后,华为走出了冬天……

任正非死磕技术的故事,从创业初期就开始了。在深圳蚝业村工业大厦的交易所里,买股票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包围着,楼上的华为员工则平静得像水一样。

彼时,正逢股市爆发、房地产一路高歌,任正非的态度很坚决:“如果上市,股东们看着股市那儿可赚几十亿元、几百亿元,逼我们横向发展,我们就攻不进无人区了。”

在他看来,这个“无人区”要在通信领域里寻找。“程控电话,长途直拨”的巨幅广告,当时出现在大街小巷。广告中,中国地图被涂满了7种颜色,表示着中国的程控交换机市场,被日本、美国、德国等7个国家的电信巨头瓜分完毕,史称“七国八制”。

让民族企业有立足之地,任正非决定放手一搏。在一栋破旧大厦里,任正非租下一层办公楼,既当生产车间、库房,又当厨房和卧室。十几张床挨着墙边排开,床不够,用泡沫板上加床垫代替。几十个研发人员吃住都在里面,累了睡一会儿,醒来再接着干。

研发动员大会上,任正非站在窗前说:“这次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如果研发失败了,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没过多久,华为推出了台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迅速在国内通信领域站稳脚跟。

第一届北京国际通信展上,华为作为中国唯一一家通信设备制造商,在清一色的外国设备展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次展会上,任正非向所有客户宣告:“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那时,华为成立不到7年,进入程控交换机市场还不到半年。

发出宣告没多久,任正非就从公众视野中消失了。除了见客户,媒体采访、政府活动、颁奖典礼等,他都一律谢绝。

4月,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影响世界100人榜单,任正非是榜上唯一的中国企业家。

记者从美国赶到深圳,任正非拒而不见:“见媒体说什么?说好恐怕言过其实;说不好别人又不相信,甚至还认为是虚伪,只好不见为好。”很多华为高管为此劝过他,得到的回答却是:“你们想吃饱肚子还是想出名?”

“消失了”的任正非,把目光投向了数据通信技术。当其他厂家沉浸在程控交换机火红的年代时,任正非找来清华大学博士郑宝用,要在北京和上海分别组建研究所,主攻数据通信技术。这一举动,后来被业界称为“先知先觉”。20左右,程控交换机市场由鼎盛走向了衰落,数据通信一跃成为运营商的主流业务。

在为数不多的媒体采访中,任正非经常说一句话,“我们只专注做一件事情,攻击城墙口。”每年1000多亿元的“弹药量”炮轰这个“城墙口”,研发近600亿元,市场服务500亿~600亿元。

在密集炮火、饱和攻击下,20华为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超越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仅次于爱立信,成为第二大电信设备商,真正实现了10年前任正非的“豪言壮志”——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三分天下”。

任正非说过:“创新就是释放生产力,创造具体的财富,从而使中国走向繁荣。虚拟经济是工具,工具是锄头,不能说我用了五六十把锄头就怎么样了,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玉米就是实体企业。”

30多年来,任正非的“锄头”始终对准通信领域,死磕技术研发与创新,种出了无数“玉米”:从数字化程控交换机、3G技术、4G技术,再到如今的5G技术、华为手机、鸿蒙系统、麒麟990芯片。

“锄头一定要种出玉米”,正是这代互联网创业者身上都有的执着劲儿。

2000年,深圳。腾讯刚创立不久,马化腾就遇到了棘手问题。腾讯主攻的寻呼机业务,很快就被移动电话取代,腾讯开始全力开发聊天产品QQ软件。

就在腾讯成立一年后,杭州湖畔花园小区。两次创业失败的马云,东拼西凑了50万元创业资金,对他的合伙人喊出:“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在中国,而在美国的硅谷。”

短短数年,淘宝网、天猫商城、支付宝等相继诞生,开启了一个辉煌的全民网购时代,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剧变。

激情燃烧,潮水奔涌。在产品创新、技术迭代的进程中,一代代互联网创业者、从业者不甘浮沉,搏击潮头,要在各自风口里继续奏响“中国号”。

欧洲南部,地中海畔的摩纳哥。去年,这里的游艇展第一次用上了5G网络;今年,5G信号遍布摩纳哥约2平方公里的国土上空,而这些5G设备和技术均来自华为公司。

,在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摩纳哥大奖赛中,来自中国的5G技术还将大显身手。

篇7: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观后感心得精选

上世纪50年代的交通大学星光熠熠,在上海滩云集了一大批学兼中西的知名学者。

其中,有位叫钟兆琳的先生,他是学生眼中的天才型教授,也是钱学森念书时最为尊崇的教授之一。

收到中央一纸西迁指令后,上海交通大学一时争论骤起。要不要放弃上海优渥的生活迁到荒凉的西北?争论愈演愈烈时,钟兆琳给出了他的答案……

钟兆琳出生在浙江省德清新市的一个富商之家。他的父亲常说,西部不发展,国家就没有真正的繁荣。

本可优渥生活的钟兆琳,在西安终日脚蹬布鞋,一身很旧的蓝色人民装,周末偶尔到东亚饭店点上两道上海菜改善伙食,常被服务员唤作“老乡”。

钟先生1927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解放前夕收到美国大学聘书,但他哪也不去,就要留在祖国教书。

晚年的钟兆琳已需柱杖而行,仍随师生们在大西北考察,动员一批又一批西安交大毕业生留在西部工作。

为纪念钟兆琳先生诞辰100周年,钱学森在致西安交通大学的信中写道:“我是交通大学学生,钟兆琳是我的老师,我是钟先生的一个学生。”钱学森常说,“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本故事取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四集《西迁》。

64年前交通大学收到的一纸西迁令,拉开了新中国西部建设的大幕,也让这所久负盛名的高校里上万名师生的命运轨迹,从繁华的上海滩,延伸到荒凉的大西北。

本片创作团队历时半年,在西安、上海、北京等地寻访数十位亲历者,沿着他们的西迁路,重拾为了祖国甘愿放弃优渥生活的动人往事,还原那份“义无反顾,不问西东”的豪情。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这些历史或许耳熟能详,但这里为你带来的,将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场场极度震撼的精神洗礼。

篇8: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观后感心得精选

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祖国,究竟意味着什么?

她,可以让人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依然如此勇敢、乐观;

她,可以让人放弃名利,无视凶险,毅然踏上归途;

她,可以让人坚守于荒凉戈壁,屯垦戍边,用尽一生的时间;

她,可以让人告别繁华,一路向西,再向西;

她,可以让人义无反顾奔赴万里之外,唯有纸短情长以寄相思;

她,可以让人在大山深处与贫困作战,将青春和激情尽情挥洒

……

70年,

无数中国人砥砺奋进,谱写下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所有的一切,只为我们可爱的中国!

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于10月2日至8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每天12:36播出。

央视新闻频道今晚21:30 《新闻联播》重播后,将播出第五集《远离祖国的地方》。

一条跨越坦桑尼亚和赞比亚的铁路线,也是一部中国对外援助的光辉史。架在异国他乡的铁轨,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该片创作团队历经半年时间,在国内多地寻访了数十位援建坦赞铁路的亲历者,并远赴非洲进行拍摄,试图以充满真实情感的人物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再现当年数万名援外人员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和充满坚定信念的精神世界。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体会

从1961到1966年间,12.7万知青陆续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支援国家建设。这其中,仅上海知青,就有9.6万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后来的返城潮中回到了繁华的黄浦江畔。

有两个上海姑娘,1964年夏天来了石河子,把整段芳华都给了新疆,为的只是兑现39年前一句脱口而出的承诺……

杨永青出生在一个优渥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给她铺垫好了安稳的前程,可她偏要去新疆。

农场的白杨树下,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陈毅,接见了11位来自上海的知青代表,陈雪琴和杨永青都在其中。

见到总理时,陈雪琴只有17岁。那时的她或许还无法真正理解“不回家”的含义。

本故事选自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第三集《军垦战歌》。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无数热血青年陆续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担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

荒漠里、界河边、盐碱地、瞭望塔……这些地方留下了几代兵团人的青春,也留下了摄制组的脚印。

我们想把他们的故事,从悠悠时光里打捞出来,让你也听到,西北呼啸的风沙中那一曲传唱至今的动人战歌……

大型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倾情打造的一部壮丽史诗。全系列共七集,分别为《黎明之前》《归国》《军垦战歌》《西迁》《远离祖国的地方》《决胜贫困》《我和我的祖国》。节目聚焦众多凝聚国人记忆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充满真实情感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为观众呈现几代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建设历程与家国情怀。

这些历史或许耳熟能详,但这里为你带来的,将是一段段你不知道的非凡故事,一场场极度震撼的精神洗礼。

篇9:七集纪录片《为了可爱的中国》观后感心得精选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把隆化拿下来!”

他们,如你我一般有着血肉之躯,却为了信仰舍生忘死;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矗立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1948年5月25日凌晨,苍茫天地间刚露出一线曙光,河北隆化城外的阵地上一片寂静。19岁的董存瑞和他的战友们静静等待着总攻开始。

这一年的2月,大部队东进辽宁朝阳,董存瑞所在连改编为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第32师96团2营6连,他被任命为6班班长。

5月初,为了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掩护华北战场杨罗耿兵团东进,11纵队奉命以迅速果断的行动消灭国民党十三军,解放全热河,切断华北与东北的联系。

隆化,是冀东战略要地,承德的北大门。解放隆化,对解放承德、解放热河,牵制东北敌军,扼住敌人咽喉至关重要。

在隆化周围,国民党部队修了坑道、堑壕和密集的碉堡群,有些特殊构筑的暗堡还被称为“模范工事”。隆化中学是敌人防守的核心。

“我就是死后化成泥土,也要填到隆化中学的外壕里去,让大家踩着我把隆化拿下来!”开战前,练兵比武中的“爆破元帅”董存瑞向连长请缨:“打隆化,我要争取送第一个包。”

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战斗开始了。我军强大的炮火,压住了敌人火力,董存瑞带领的爆破组连续摧毁了三个炮楼和五个碉堡,扫清了隆化中学外围工事。

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抬不起头来。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6条火舌。桥上有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冲锋的道路。

负责突击的3名爆破手中弹负伤,一位战士冲上去时被敌人击中炸药包,牺牲于一片火光中。

“连长,我去!”看着战友牺牲,董存瑞急得满头大汗。连长摇了摇头,他知道董存瑞刚完成艰巨任务,需要休息。

时间一分一秒逝去。不拿下暗堡,就不能攻破敌人阵地。

“请批准我去!”董存瑞又喊起来。

连长紧紧握着他的手点点头,嘱咐道:“小心点!”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腰冲了出去。在战友的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暗堡里,国民党军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

董存瑞中弹扑倒了,战友站起刚要向前冲,却见他猛然爬起,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进入了国民党军的火力死角。

他顾不上鲜血直流的伤腿,抱着炸药包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找不到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

这时,嘹亮的冲锋号声响起,进攻的时间到了。

董存瑞抬头看了看桥顶,又看了看身后一个个倒下的战友,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了炸药包,使其紧紧地贴着桥底,右手拉燃了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火光闪过,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山摇地动,浓烈的硝烟把太阳都遮住了。烟雾散去,只能看到一堆破碎的水泥、砖石和还在燃烧的木头。

暗堡被炸塌,进攻的通道打开了,战友们跳出战壕勇猛冲锋,将红旗插进了隆化中学。

董存瑞牺牲的地方,战友们徒手扒了很久,没有找到他的遗体,哪怕是一块零碎骨肉、一片衣服布料……

董存瑞,是河北怀来县南山堡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的“四虎子”;是儿童团里的“抗日小英雄”;是“我把这辈子交给了党”的共产党员。他,更是一名战士,一个军龄刚满两年又10个月的兵。在短短的岁月里,他立了三次大功,四次小功,获得三枚勇敢奖章和一枚毛泽东奖章。

爆炸声消弭于历史中,英雄的魂魄长眠于隆化县北郊。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四尺长的棺木里,安放着一块红布包裹的楠木,上面用朱砂写着“以此木代替烈士遗骨”。

陵园西侧有个角亭,是为纪念在解放隆化战斗中牺牲的五千余名烈士而修建的。隆化县总面积5497.30平方公里,在这场战斗中,每一平方公里就有一名战士牺牲。

“一个人的勇敢来自他的觉悟。”曾任董存瑞所在的32师副师长的天津警备区原政治委员曾威少将这样追思他的战士。

“我们这三千多人就是全牺牲了,也要牵制住敌人,让红一、红四方面军顺利北进!”这是红25军长征时对战友的承诺。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前给叔父写的一封信。

“为了人民,愿作胜利前的最后一批牺牲者!”这是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时的誓言。

“让我去”“跟我上”“向我开炮”“我在阵地就在”“铁军来了”“让我再救一个”“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铿锵的话语里,燃烧着忠魂。一个个烈士的名字,山河记取,天地见证。据不完全统计,自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万名勇士为国捐躯,有名可考的仅193万余人。

从解放战争中的董存瑞,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黄继光,到建设发展时期的雷锋、李向群,再到新时代的林俊德、张超、申亮亮、杜国富……他们,都是肉体凡胎,因为信仰舍生忘死;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矗立为中华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9《为了可爱的中国》观看有感

“我没有文化,看资料也不懂,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们国家地下了?我们国家就没有油?才怪了!”

“才怪了”,成了新中国的倔强

这些人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大多数人,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他们留下的,是新中国的朝气蓬勃

1959年9月。北京沙滩红楼。36岁的石油工人王进喜蹲在马路边哭了。

作为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他来首都参加国庆观礼,却发现街上的公交车都顶着一个大包。包里是煤气——因为缺石油,公交只能靠煤气行驶。

“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王进喜说。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彼时,石油的短缺正卡住年轻共和国的咽喉。1952年,国产石油产品只能满足所需的1/4,进口油品所花外汇上升至进口产品第一位。随着国外封锁日紧,空军飞机甚至因油料紧张不能进行正常训练和执勤。

王进喜被煤气包震撼的同一月,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大庆油田正式发现,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会战随即展开。王进喜从玉门油田赶来,要到大庆“一拳头砸出个井来”。

仅用5天零4小时,王进喜就率队打完第一口井。新华社记者穆青当时写道,“这是用世界上从来没有见过的方法打出来的油井”:钻机到了,装卸工具不够用,王进喜说,“拿脑门子拱地也能把井架拱起来!”绳子拉、撬杠撬,真把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竖立在了荒原上。

要开钻了,水管没接通。大伙儿说,用盆端。有人不同意,“你们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的?”

“就是我们的国家。”王进喜说。一天一夜,一群人用脸盆、水桶、头盔,往井场端了50多吨水,提前开钻。

第二口井钻到700米浅气层时,突发井喷。压井要用水泥提高泥浆比重,可水泥加进去不能融合。王进喜拖着伤腿,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因为里面有烧碱,被拽上来时,疼得几乎昏过去。

他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有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就说我们中国是贫油国。我们听见就生气。我没有文化,看资料也不懂,我就不相信,石油都埋到他们国家地下了?我们国家就没有油?才怪了!”

“才怪了”,成了新中国的倔强。

“铁人是个突出的代表,广大职工实际上也都那么干的,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也不怕死。”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党委书记朱鼎科曾回忆。

在大庆会战之前,已有上万青年,穿着露着棉絮的破棉袄、坐着马车,汇聚到玉门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仅大庆油田会战,就有来自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石油人,和退伍解放军战士、转业军官等4万多人参与。一位普通工人听说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大油田,通宵睡不着,打包行李,要去支援。

大概在戈壁滩还是海洋时,才有过可以比拟的热闹:夜晚的灯火像是新出现的星座,荒原上到处飘荡着年轻的歌声:

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油田都在戈壁荒滩上。大庆的冬天,最低气温到零下四十多度,钻井边、棉袄边挂着长长的冰楞,十八九岁的“娃娃工人”冻得哇哇大哭。哭完了,用冻僵的嘴喊:“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

缺粮,职工家属自己开荒种。缺房,向当地人学“干打垒”。缺衣,自办缝补厂,“一件棉衣里子用40多块旧布拼成”。

更难的是国外封锁,设备和人才奇缺。

没有量油桶,就用罐头盒改装;修井设备不足,七八十人背着钢丝绳,把四五吨重的抽油杆和油管从井底一节一节往上拉;井打完了要用水泥固井,没有运输带,新中国第一支女子钻井队的姑娘们每人肩上扛一袋、怀里抱一袋,一路小跑。

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改编而来的石油师某团1237名指战员中,有1226人通过人均26个小时的集中训练考取了驾驶执照,“几乎在一昼夜的时间里就掌握了方向盘”。

这些人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真的是用“双手”——朱洪昌,一位工程队队长,用手捂住管道裂缝,堵住了漏水。奚华亭,一位维修队队长,在一次油罐着火时,跳上油罐,扑灭了火焰。毛孝忠和萧全法,两位通讯工人,用身体连接断了的电线,接通了紧急电话……

大多数人,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他们留下的,是新中国的朝气蓬勃:1955年,克拉玛依1号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诞生。两年后,新华社从兰州发出电讯——中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工业基地在玉门建成。王进喜“砸”出第一口生产井的2个月后,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

这些石油炼制的产品被送到中国第一座生产载重汽车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座制造大型机床的沈阳机床厂、第一座大批量生产电子管的北京电子管厂……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963年12月,《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新闻公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听到这个消息,王进喜乐坏了。他说过,“只要上午拿下个大油田,哪怕下午倒在钻台上也痛快。”

他到处同人谈论这件“大喜事”。然后和其他石油人一样,爬上钻台、握紧管钳,不吭一声,埋头干了起来。

篇10:《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抗美援朝战争,是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

视察过“三八线”军事设施后,1950年6月19日,美国国务卿顾问杜勒斯,在韩国国会演说称:“自由世界正在注视你们,如果与共产党妥协,等于选择导致灾难的道路。”“只要你们在人类自由的伟大事业中继续发挥有价值的作用,你们决不会是孤立的。”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对此,当过“联合国军总司令”的麦克阿瑟,在其回忆录中明确断定:“在朝鲜,共产主义已经向自由世界发动第一次挑战了。现在是下决心的时候了。现在,同过去任何时候一样清楚,这是一场反对共产帝国主义的战争”。“如果我们在亚洲败于共产主义,则欧洲的命运将岌岌可危。……我们现在必须行动起来,否则我们将灭亡。”美国记者约翰·托兰在其《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中,就此写道:“为了阻止共产主义,哈里·杜鲁门总统不宣而战,迅捷地采取了人们所称的警察行动,加入了这场冲突,劝说不大情愿的联合国批准他的行动,并使15个国家参加了美国同北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中国人都记得,正是这个杜鲁门,在当年6月27日,声称“共产党部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必要职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经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而且抛出了“台湾地位未定论”(连麦克阿瑟都认为,这是不正确的,是有背开罗协定的)。同年7月底,麦克阿瑟又专门跑到台湾,“在讨论到的问题中有一个问题是国民党中国迅速而慷慨地提出要派遣军队去参加朝鲜的联合国部队。……见到了上次战争中我的老战友,蒋介石委员长,我感到非常高兴。他那抵制共产党统治的不屈不挠的决心引起我由衷的钦佩。”

由上可见,朝鲜战争的性质,在美国人是毫不含糊的。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关系,在他们也是一清二楚的。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陆后,麦克阿瑟率领的侵朝美军曾经一度得逞、十分张狂,无视中国政府再三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大举进犯朝鲜北方,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还扬言“从历史上说来,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截然分开的一道障碍。”

在这个严峻的历史关头,在领导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战略决策,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1950年10月8日,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迅速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揭开了入朝第一次战役的序幕,是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战纪念日。

事情正如1950年11月4日中国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所说:“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相关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关系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约翰·托兰在《漫长的战斗》一书中从另一个角度说道:“就这样,不是为了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一个威胁要使用核武器的强大敌人的入侵,中国不情愿地进入了朝鲜冲突。……麦克阿瑟梦想拿下整个朝鲜,而且或许向更北的地方推进,迫使毛介入一场他几个月来一直试图避免的战争。”

这就是白纸黑字记载下来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由来的历史真相

篇11: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将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

看了这条消息,脑海中忽然涌现出来的,竟是的一句词: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枚来得太迟的纪念章,先后入朝参战的290多万志愿军战士以及无数曾入朝为志愿军服务的各行各业人员,能够亲手领到这枚纪念章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也是一枚分量太重的纪念章,它并不仅颁给仍然健在的入朝参战人员,也是颁给所有志愿军指战员 所有曾经入朝的工作人员 所有永远留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的。

颁发纪念章,意味着中国再次确认:这场战争是伟大的战争 光荣的战争 胜利的战争,是永远值得骄傲 值得纪念的战争。

,以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气概,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美国遭受了其立国以来第一次对外作战的惨重失败,麦克阿瑟也黯然结束了其军事生涯。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取得了无可争辩的伟大胜利!

也献出了他的儿子!

抗美援朝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地缘政治后果,是苏联交还了旅顺军港和中东铁路,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雅尔塔体系束缚的国家。

如此伟大的战争,如此辉煌的胜利,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的纪念,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有人一厢情愿地想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所以太在意美国的脸色了。

隆重的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章,意味着小心翼翼地看着美国脸色过日子时代结束了,我们终于要拨乱反正,光明正大地纪念立国之战了!

让我们为这枚厚重的纪念章欢呼!

让我们为所有牺牲在朝鲜的烈士洒下热泪!

让我们感谢所有荣获这枚纪念章的英雄们!

让我们抬起头 挺起胸,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二

烈士冉绪碧和陈曾吉的家人是幸运的,他们珍藏着烈士留下的遗物,可以睹物思人,寄托哀思。

一个木制算盘,一盏桐油灯,一个简易木制书箱,3件由家人捐赠的冉绪碧烈士的遗物,如今静静地“躺”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的展柜中。

家住湖北省利川市柏杨坝镇龙兴村的冉方章,是冉绪碧的侄子。“家里老人都说,如果叔叔活着,一定是家里最有文化的人。爷爷早就有交代,一定要保管好叔叔的这3件遗物。”冉方章说,听父辈讲,叔叔冉绪碧从小就展现出很高的天资和学习热情。为支持他读书,在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爷爷冉启基只好让其他3个孩子辍学,全力供小儿子冉绪碧读到了五年级,并为他购置了学算数用的算盘。为了读书,冉绪碧早出晚归,每天都要跋涉四五里山路。为了让冉绪碧好好学习,冉启基还咬牙用12斤玉米换了一盏桐油灯,供冉绪碧晚上学习使用。

渐渐地,私塾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冉绪碧对知识的渴望。冉启基又用60斤玉米当学费为冉绪碧请了一位教书先生。为了便于保存学习书籍和用品,冉启基特意请木匠师傅为小儿子手工制作了一个书箱。

3件学习用品,浓缩了父亲为支持冉绪碧读书改变命运的希冀,也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思想启蒙。为了追寻革命理想,冉绪碧放下书箱,扛起钢枪,并奉献了自己的全部。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第20军60师180团战士冉绪碧,光荣牺牲。

陈曾吉烈士留给家人的遗物,是他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的小战士身着军装,手握钢枪,英姿飒爽。

1930年5月,陈曾吉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长安镇磨盘村,兄弟四人中,他排行老大。1947年,时年17岁的陈曾吉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军。1950年,陈曾吉随部队入朝作战。那年7月,身为班长的陈曾吉在朝鲜江原道与敌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家人得知这一消息、收到陈曾吉的烈士证时,已是1955年。和烈士证一起送来的,还有一张陈曾吉的军装照片,这也是他留下来的影像。

在父辈们踊跃参军、保家卫国的感召下,陈家后代也不甘落后,陈寿山的两个儿子和陈虎山的两儿一女,也相继参军报国。

篇12:《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朝鲜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这是两场既相互联系又根本不同的战争。前者是朝鲜半岛南北双方进行的“统一战争”,后者则是中国为援助朝鲜而进行的“保家卫国”战争。

对于抗美援朝战争,当年的决策就有很大分歧,几十年后依然存在非议和争论,尽管中国的主流认识对这场战争持充分肯定态度,但今天在战略上进行回顾与反思,仍是必要的。

抗美援朝战争,是斯大林和金日成把中国“拖下水”,还是由于美国对朝鲜半岛和台湾海峡的军事介入,以至形势逼迫中国不得不出兵援助朝鲜,以维护中国自身的安全利益,这是正确认识和反思这场战争的重要关节点。

关于这个问题,当年这场战争的主要决策者毛泽东,曾经有过非常清楚的论述。他说: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作战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朝鲜战争的战局发生重大逆转时,中国政府曾通过多种渠道表达了明确的立场:如果仅仅是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管;但如果是美国和“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中国肯定要管。对于这个“管”字,周恩来还专门交代翻译,要做清楚的表述,这其中也包括军事举措。

中国的这种立场不难理解。因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统一战争”,在中国看来是朝鲜民族的内部事务,如同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一样,属于“内战”性质。但如果外部势力介入,战争的性质就变了,就变成具有侵略性的战争,中国当然不会坐视不管,更不会容忍自己的友好邻邦陷入亡国的危境。

然而,美国却完全无视中国的警告。虽然美国政府曾经设想在中朝边境划定几十公里的“缓冲地带”,避免中美之间的直接冲突,但麦克阿瑟却根本不相信中国会出兵,不仅指挥“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进,而且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甚至“误炸”中国的边境城市,这就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更有甚者,麦克阿瑟反复宣称台湾是美国“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在他的鼓动下,美军不仅公然进驻台湾,而且派出航母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从而阻断了中国的统一进程,让美国公开站到了新中国的对立面,这也是促使中国抗美援朝的重要诱因。

由此可见,中国在这之后出兵朝鲜,发起抗美援朝战争,很大程度上是形势所迫,是美国把中国逼到了这一步,而麦克阿瑟由于当时所处的位高权重的特殊地位,无疑起到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如果说,朝鲜战争的爆发,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却主要是为维护自身安全利益而战,“保家卫国”就是对这场战争的最好诠释。

尽管如此,中国领导人在做出抗美援朝决策时,仍然经历了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从1950年10月1日中央开始讨论是否出兵,到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跨过鸭绿江,这18个昼夜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寝食难安,历经多次讨论甚至激烈争论,即便是最终做出决策并下达出兵命令后,又根据情况变化两次暂缓实行,足见这个决心下得很不容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有两条。

一是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内百废待兴,急需医治长期战争带来的创伤。此时要出兵朝鲜,到国外打这一仗,不仅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自身的恢复性建设,而且对支持战争也会带来诸多困难。

二是中国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相差很大,况且美国还握有原子弹。中国出兵援朝,将意味着与美国进行一场全面对抗,战场上没有取胜的把握,中国自身的安全也会面临巨大威胁。

正是出于上述考虑,中国决策层多数意见不赞成出兵朝鲜,主张能不打就尽量不打这一仗。在这个问题上,林彪的反对意见最具代表性。

在中央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发表了这样的意见:“打仗、打仗,我们打了几十年仗了。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人心思和啊。现在再去出兵打仗,可是不得人心啊。国家刚解放,国内经济这么个烂摊子,军队的破枪破炮还没有改装,还有土匪在活动,自己顾得过来吗?还出去打。再说,对国民党作战我们有把握,打美国的现代化,还有原子弹,我们行吗?我看中央还是要慎重考虑,稳妥行事。”

林彪还提出,为了支援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打烂一个有五亿人口的中国划不来,所以他主张即使是出兵,也可考虑“出而不战”。

面对决策层的不同意见,毛泽东也很焦虑,连续几天不能入睡,有时晚上连吃三次安眠药都睡不着。据说在那段时间,他几天都不刮胡子,显得胡子拉碴,足见心思之重,思考和决策之难。

但最终,毛泽东还是毅然决然下定决心,做出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对此,毛泽东作了这样的表示:“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同时,毛泽东也强调了这样的考虑:美国如果真的把朝鲜搞垮了,纵然不过鸭绿江,我们的东北也时常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有困难。

毛泽东还指出:美国有三把尖刀插在中国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上。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中国的情况是如此。那么,在朝鲜战争爆发前后,苏联和朝鲜的决策又是怎样呢?

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的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在率团前往莫斯科访问并得到斯大林明确支持后,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又专门来到北京向中国通告访苏情况,更重要的是寻求得到中国的支持。金日成此行达到了目的。所以说,中国并非对朝鲜战争“不知情”,只是并不掌握战争的具体爆发时间。

在美军实施仁川登陆,朝鲜战局出现重大逆转后,斯大林先是建议中国出兵朝鲜,帮助朝鲜人民军向北撤退和建立新的防御战线;其后由于在出动空军支援问题上反复动摇,难以满足中国的作战需要,随即又提出中国可不出兵,让朝鲜保留下来的有生力量撤到中国,并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老弱病残则撤到苏联。

此时,朝鲜也派员持金日成的亲笔信赶到北京,请求中国出兵援朝。但在中苏反复交涉过程中,金日成也得知了斯大林的最后意见,并且同意按照这种意见,着手进行撤退安排。

整个事情的转机,还是在于中国的态度。毛泽东权衡再三,并说服了其他领导人,下决心就是暂时没有苏联的空军支援,也要按原定计划出兵朝鲜,这就使抗美援朝战争的决策,历经多次曲折反复,最终形成定局。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4个军3个炮兵师共计25万人,利用五个晚上陆续秘密隐蔽的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至此拉开序幕。19日傍晚,毛泽东得到部队已过鸭绿江的报告后,只说了一句:“我睡觉吧”。这次他没有吃安眠药,躺下工夫不大就睡着了,“鼾声很均匀,睡得很香”。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抗美援朝战争决非是苏联和朝鲜把中国“拖下水”,而是中国独立自主的选择。对于朝鲜战争而言,其爆发决非中国所愿,也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打一场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中国通盘考虑国际形势,出于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特别是着眼于维护中国现实与长远的安全利益,在战略上主动做出正确的、重大的历史性抉择。

在志愿军入朝参战连续取得第一、第二次战役胜利后,时任中办主任的杨尚昆于1951年元旦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主席决定志愿军入朝之举,实在是英明万分的、有远见的决定,事至今日已如黑白之分明。如果当时要让我来决定,我则会偏于‘苟安’”。这样的心境和看法,在中国领导人中很普遍,他们对毛泽东也更加钦佩。

抗美援朝战争的实践证明,诚如毛泽东所希望的那样,“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美在朝鲜战场的这番较量,对于维护中国的长久安全,对于维护远东的和平稳定,都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而这场战争的胜利,更加印证了一个道理:中国人民真正站立起来了!

从另一个方面看,当年美国在扭转朝鲜半岛战局后,如果见好就收,打到“三八线”附近就停下来,并且把朝鲜半岛的事情与台湾问题区别处理,中美之间完全可以避免这场较量,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也有可能不会发生。但美国的“冷战”思维和战场上得势后的狂妄,却促使他们做出了另一种选择,这就逼迫中国不能不坚决应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朝鲜半岛至今虽然没有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冷战”阴云并未散去,发生新的战争的危险性依然存在。朝鲜半岛如果再有事,中国还会不会管,还该不该管?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问题,仍然考验着中国,就是想绕也绕不开。

应当看到,时过境迁,“冷战”时代已经过去,两个阵营不复存在,围绕朝鲜半岛问题,有关国家的关系都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朝鲜半岛如果再有事,虽然中国肯定要管,但当年“抗美援朝”的历史却未必会重演。

中国是朝鲜半岛周边的主要大国,中国的“卧榻之侧”,任何生乱生战情况的发生,都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中国的安全发展,也会破坏地区的和平稳定。因此,中国对朝鲜半岛的事情,绝不可能袖手旁观,更何况中国在这里曾经付出过重大民族牺牲,因而朝鲜半岛再有事,中国不仅有责任管,而且有理由管。

然而,怎么“管”法,现在与过去又有所不同。今天的中国不仅是负责任的大国,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强调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国际纷争,这是中国的基本立场,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同样如此。中国与美国早已从敌对关系发展为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朝鲜和韩国也寻求建立同等重要的正常国家关系,“冷战”时期的那些做法,如今已行不通,因而中国始终主张以和平方式、谈判方式来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包括朝鲜的核问题。

但是,有一点必须讲清楚,朝鲜半岛若再爆发战争,不会再是“内战”,而是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战争,中国对这样的战争不仅坚决反对,而且也决不会听之任之。这里有一个重要界限:那就是谁率先打过“三八线”,谁就是侵略者。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中国不仅将在联合国框架内积极干预,而且也会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从维护中国和地区安全利益出发,独立自主的做出包括军事举措在内的必要反应。

如果说,中国看待朝鲜半岛问题的立场已经有了重大变化,这个方面就是主要标志。当年,对于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冲突,中国认为是朝鲜民族的“内部事务”,所以反对外部干涉;现在,朝鲜与韩国都是主权国家,谁想再搞“武力统一”,那就是发动侵略战争,就是与中国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国家为敌,中国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管”,都是正当的、无可非议的。

对于这个问题,朝鲜和韩国应当看清楚,美国同样需要看清楚。如果还想采取当年的老办法,企图用战争方式解决朝鲜半岛问题,其前景只有一个,那就是重蹈历史覆辙。

篇13:《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对于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那场战争,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解读。对于中国来说,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发生在朝鲜半岛的战争是一场国际性局部战争,而1950年10月19日至1953年7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参与的战争,则是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这种区别,清晰地界定出中国对于这场战争的性质区分,也界定了中国出兵参战的基本目的。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我国政府当时称这场战争为“内战”。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朝鲜南北双方围绕国家统一问题而形成的尖锐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朝鲜以三八线为界被人为地分成了两个部分,先后在朝鲜南方建立的大韩民国与在北方建立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都宣布自己是朝鲜半岛唯一合法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朝鲜半岛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实现统一,是朝鲜民族内部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朝鲜在历史上从来都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在分裂的状况下如何实现统一是朝鲜的内政,因此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战争只能是内战。

但是,当时的美国杜鲁门政府却从其自身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特别是“冷战”的需要出发,把朝鲜内战视为对美国战略利益的威胁,视为所谓的“共产主义侵略”,因而朝鲜内战爆发后,立即做出了武装干涉的决定,派遣军队入侵朝鲜,并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非法决议,组成了所谓的“联合国军”。

我认为,正是由于美国的武装干涉,才使得这场战争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朝鲜南北双方的内战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演变为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中国是朝鲜的邻邦。在中国革命战争和朝鲜人民争取独立与解放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和朝鲜劳动党、中朝两国人民曾经密切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历史的渊源,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战争爆发后,坚定地采取了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立场。实际上,对于成立只有9个多月的新中国政府和人民来说,在当时并不希望看到这场战争的爆发。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国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是尽快恢复战争创伤,集中全力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渴望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来集中所有力量,医治战争创伤,进行国家的重建。

但是,美国政府却不允许中国这样做。1950年6月26日,美国杜鲁门政府在决定派兵入侵朝鲜的同时,作出了另外一个决定,就是命令第7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并派遣其空军部队进驻台湾基地,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远东军司令麦克阿瑟访问台湾,与蒋介石密谋军事行动。他说:如果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台湾作战,那么他将火速前去指挥美军和蒋军进行反击。他甚至说:“我每个夜晚都在祈祷红色中国能够这样做——我常常是跪下来在那里祈祷”。与此同时,美国决定大力加强在东南亚特别是菲律宾的军事力量,大力支援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我们只要在地图上标出朝鲜、台湾、菲律宾、印度支那的位置,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杜鲁门政府的战略意图。这是一个针对中国大陆的战略包围,其最终目标是指向中国的。

篇1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日。近日,6集历史记录片《为了和平》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这段尘封的历史又映入了人民的眼帘。

五十多年前,为了祖国的安危,为了民族的尊严,无数的中华儿女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这首雄壮的战歌,毅然跨过鸭绿江,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殊死较量。《跨过鸭绿江》唱出了我们为什么会出国作战的目的,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从汉城战役到仁川战役,再到长津湖战役、上甘岭战役等,无数中国人民志愿军都用血肉之躯把联合国军打到了三八线,也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伍先华等战斗英雄。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朝军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像鲁迅说的:“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抗美援朝战役,这是一场国力与军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民族意志的较量。中华儿女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和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迫使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终于低下了他那颗高傲的头颅,也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那个在东方沉睡的雄狮终于觉醒了!

七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老一辈革命家为维护国际正义、捍卫世界和平、保卫新生共和国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始终没有忘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当年作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大决策的深远意义。此时此刻,我们要向老一辈革命家,表示最深切的怀念!七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谱写了气壮山河英雄赞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以及所有为这场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人们。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所有健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老同志、伤残荣誉军人,向当年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参战支前人员,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属、军属,致以最诚挚的问候!七十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万7千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烈士们的功绩彪炳千秋,烈士们的英名万古流芳!

回望七十年前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瞻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无比坚定、无比自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心得 四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此刻,我们来追忆6位志愿军烈士,周少武,侯永信,冉绪碧,陈曾吉,许玉忠,方洪有。

去年,有关部门在599位归国志愿军烈士的上千件遗物中,以24枚刻有个人名字的印章为线索,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检测等方式,最终确认了这6位烈士的身份,得以让他们在阔别半个多世纪后,与家人“团聚”。

只是,时光,已经过去七十年。他们牺牲时,没有一个人留下后代,他们的生前事,已经知者寥寥,在家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晚辈的讲述中,那些模糊的记忆碎片,很难拼出一个个完整鲜活的人生。

所以,这里记录下的故事,不离奇,不曲折,或许,也不生动。但我们还是想如实地呈现给读者,因为,这6位烈士的身后,还有那些即使回到祖国怀抱却仍没有找到家人的593位无名英烈,以及那些至今仍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骨忠魂。这些几经转述的“碎片”,不仅仅是一个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次穿越时光的回望,可以帮我们勾勒出那段烽火岁月在一代热血青年身上烙下的时代印记,让我们感悟他们在“舍与得”抉择中映照出的家国情怀。

“煌煌烈士尽忠臣,不灭光辉不朽身”。谨以此文,致敬那些在异国他乡为国捐躯的志愿军烈士。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1184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3月9日 14:57
下一篇 2024年3月10日 10:25

相关推荐

  • 再塑生命读后感400字

    【第1篇】 这学期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读完让人激动之情久久无法平静,它就是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节选,《再塑生命》。 海伦凯勒原来是一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

    2024年4月9日
    20
  • 《三重门》读后感1500字

    《三重门》读后感1500字: 2019年2月25号读完韩寒的《三重门》,时间用了一周,当时看到这个书名就特别好奇,为什么作者起这个名字,于是,我便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这本书,刚开始看的…

    2023年3月30日
    91
  • 《刑法格言的展开》读后感1000字

    《刑法格言的展开》读后感1000字: 《刑法格言的展开》这本书,与其说是对一句句法谚的诠释,不如说是张明楷教授本人从我国现行的刑法典出发,结合国内外的刑法实践,通过法谚揭露刑法内在…

    2023年3月22日
    130
  • 把握一种感动它叫坚守

    这是一篇高中高一8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有一种感动它叫坚守,它就像春日充满激昂斗志的一株小草,美在永不言败:它就像夏日湖面的一抹夕阳,美在如画的想象:它…

    2023年2月7日
    92
  • 《一棵神奇的树》读后感550字

    薪火相传报国家――读《一棵神奇的树》有感 里给我买了好多本书。我最喜欢读《一棵神奇的树》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武安林写的。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有一天熊坐在老藤…

    2023年5月7日
    88
  • 盘古开天辟地读书笔记400字

    昨天,给我买了一套新语文读本,我很喜欢这套书!我坐在车里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这套书的编排很丰富。 现在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盘古开天辟地》。主要写了在很古很古的时候,没有天,也没…

    2024年4月9日
    30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