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郑交质》文言文赏析

《周郑交质》文言文赏析

  《周郑交质》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周王室自平王东迁以后,日渐衰微,再也无法控制诸侯国,以致发生了郑庄公与周平王交换人质的事情。 本文从“信”“礼”的角度来叙事论事;周、郑靠人质来维持关系,谈不上“信”,上下之间的“礼”也破坏了。在文中, 作者把周、郑称为“二国”,就暗含讥讽之意。文中描写了周平王的虚辞掩饰与郑国的强横,反映了那个时代诸侯之间互相提防戒备和弱肉强食的政治面貌。

  【原文】

  《周郑交质》

  出处:《左传》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①。王贰于虢②,郑伯怨王③。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④。王子狐为质于郑⑤,郑公子忽为质于周⑥。

  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⑦。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⑧;秋,又取成周之禾⑨。周郑交恶⑩。

  君子曰:“信不由中⑾,质无益也。明恕而行⑿,要之以礼⒀,虽无有质,谁能间之⒁?茍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⒂,蘋蘩蕴藻之菜⒃,筐筥锜釜之器⒄,潢污行潦之水⒅,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⒆,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蘩》、《采蘋》⒇;《雅》有《行苇》、《泂酌》(21),昭忠信也。”

  【注 释】

  1、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郑武公、庄公父子相继以诸候身份兼掌周王写实权。

  2、王贰于虢:周平王担心郑庄公权力过大,想分一部分权力给西虢公,以削弱郑庄公的实权。贰:两属,贰心。虢:指西虢公,也仕于周王朝。

  3、郑伯:郑庄公。怨:怨恨。

  4、交质:交换人质。古时为互相约束,共守承诺,互相以人为抵押品,叫做“交质”。充当“质”的人多为王子或世子。

  5、王子狐:周平王的儿子。

  6、公子忽:郑庄公的儿子,也称太子忽,后来即位,即郑昭公。

  7、畀(bì):给与。

  8、祭(zhài债)足:即前篇中的祭仲,郑国大夫。帅:率领。温:周地名,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9、成周:周地名,指周首都洛阳一带。禾:粮食作物。

  10、交恶(wù):互相憎恶仇视。

  11、中:内心。

  12、明:坦诚,开诚布公。恕:恕道 ,宽容待人。

  13、要(yāo):约束

  14、间(jiàn):离间

  15、沼:小池。沚:水中小洲。 毛:草

  16、蘋:浮萍。蘩,白蒿。蕴藻:水草。

  17、筥(jǔ):圆形的竹器。方形的竹器叫“筐”,圆形的叫“筥”。 锜(qí):有足的镬。釜:无足的镬。

  18、潢污:不流动的水,死水。行潦(háng lǎo):流动的水,活水。

  19、羞:意同“荐”,都是进献的意思。

  20、《风》:指《诗经·国风》

  21、《雅》:指《诗经·大雅》

  【译文】

  郑国武公、庄公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平王对虢公比较信任,打算把权力分一部分给虢公,于是郑庄公埋怨平王。平王说:“没有这回事啊!”因此,周和郑就交换人质。平王的太子狐就住在郑国作人质,庄公的公子忽在周作人质。

  平王死后,王室的人想把权力全部交给虢公。四月,郑国祭足领兵强收了王室所管的温地的麦子;秋天,又割走了成周的禾。从此周郑就互相怀疑猜疑了。

  君子说:“诚意不是发自内心,交换人质也没有用。能懂得将心比心地办事,并用礼来约束,虽然没有人质,又有谁能离间他们呢?如果确有诚意,那么,山溪、池沼、沙洲旁的野草,大苹、白蒿、聚藻之类的野菜,方筐、圆筥、鼎、釜等简陋器皿,停滞的死水,路旁的积水,都可进献鬼神,也可奉献王公。何况君子订立两国的信约,遵礼行事,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呢?《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这四篇诗都是表彰忠信的呢。”

  【简析】

  本文前两段,只用寥寥七十多字,就把春秋初期周王室和它的同姓诸侯国郑国之间的微妙关系揭示出来。日渐衰微的周王室为了防止郑庄公独揽朝政,就想分政给另一个姬姓国国君虢公,以保持政权的平衡。然而,郑庄公不买周平王的账,对周平王准备采取的这一举措怨恨不已。尤其值得玩味的是,为了达成妥协,作为天子的周平王和作为诸侯国国君的郑庄公,居然采用了进入春秋时代以后各诸侯国间普遍采用的一种外交手段,即交换质子。那么,这一外交手段是否奏效了呢?第二段的记述则对这一举措做出了历史否定。历史的辩证法雄辩地证明,周、郑由“交质”到“交恶”,其根本原因,是利益和权力再分配问题上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决定周、郑双方关系的最终原则是利益和权利的再分配。尽管由于历史的局限,《左传》作者不可能揭示周、郑由“交质”到“交恶”的历史本质,但由于作者是“用事实说话”,所以,还是使我们看到了这一时代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动向。而“用事实说话”,也正是此文的最大特点。至于此文用较多的文字阐发诚信的重要性,那只是作者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在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以后,就很难看到各诸侯国“要之以礼”并“行之以礼”的事情了。尽管如此,在我们今天建立新的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诚信原则还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讲解】

  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王室渐衰,控制不了诸侯国,以致发生了与郑国交换人质的’事件。本篇从“信”“礼”二字着眼,批评周、郑靠人质来维持关系,谈不到“信”,也谈不到上下之间的“礼”。称周郑为“二国”,就含有讽刺的意思。写周平王的虚词掩饰,郑国的强横,都能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

  看来事情还起源于周平王的所为。郑庄公是他任命的辅政大臣,不知何故,周平王又要分权,贰:表明不再专门依靠郑庄公,分出职责也即权力给虢君。庄公就对平王口出怨言,而周平王却矢口否认:“无之。”郑庄公是理直气壮,周平王却装模作样,但都完全违背了常理。任用大臣本属王室的内政,我帝王的事情,你一路诸侯、一个臣子竟要干涉,这不是想翻天吗!周平王完全可以用君臣之道痛斥其大不敬,甚至可以查办其是否存在谋篡的动机。但实际上是另一结局——周郑交质,二者交换质信:周平王之子狐到郑国,庄公的太子忽赴周,互为人质以示诚信。王室衰微、郑庄公的霸道昭然天下,所以,把这位郑庄公列为霸主,应该是名副其实。刚刚开国,这天子的权威已荡然无存,在这样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盟誓又能维系多久呢?果然,第二年周平王病逝以后,其孙周桓王(因太子早死诸臣立之)继位,诸臣认定拟将大权畀(bi)——交给虢公,郑庄公立即翻了脸。四月祭足率领郑军来夺收温城的麦子,温城是周版图内的城邑。到秋天郑军变本加厉,直接到成周——就是周的国都洛阳来抢收庄稼。周郑互相怀恨,关系急遽恶化。

  君子曾说:诚信不是发自内心,即便交换人质也没有用。以光明磊落和相互体谅来规范双方的作为,以礼数来约束,即使是没有人质,又有谁能够离间他们呢!苟——只要——有明彰的信用,即使是溪涧池塘中沚洲上的小草,田字草(蘋ping)白蒿(蘩fan)水草(蕴wen、藻)这些非正规的菜,方的筐圆的筥(ju)这些竹器、锜(qi)釜这些有足无足的容器,积水池的脏水(潢汙huangwu)、沟里的流水(行hang、潦lao),都可以用作祭祀鬼神,也可以代替珍馐进献给王公——心诚的实质要高于堂皇的形式。何况是君子结成的两国间的信约,应该是以礼数规范行为,又何必要用人质呢!《国风》的文章《采蘩》、《采蘋》,《大雅》的文章《行苇》、《泂酌》,都是明昭忠诚信的。

  《周郑交质》说明,自春秋起始的东周,从平王东迁立国,就天下大乱礼崩乐坏,连姬姓的宗室诸侯也不再忠心辅佐。天子和诸侯的信用,要用交换人质来作保证,成了天大的笑话。郑庄公不循礼法开了先例,王纲已堕!郑庄公五霸之首的面目,已经是昭然天下。周平王的任用不一,也是引发矛盾的导火线,交质为的是重建信任再续交好。但是周平王死后,其孙年幼继位,手下的大臣又准备将权力交给虢公,就再次引起郑庄公不满。后来双方战事不断。除了本文所说的两次夺粮,后又有郑庄公来朝,但周桓王未与礼待,为此郑庄公恼怒了,竟将周天子名下的许田出卖给了鲁国。周王室怒而伐郑,但因为军事力量的不济而遭败绩,且桓王因此负伤。

  名句: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蕴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汙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可羞於王公。

  【相关资料】

  1.春秋经没有提及此事,故《公羊》和《彀梁》亦为对此有提及和解释,先圣左丘明根据史料等加入了此事,后史记亦选此事入郑世家。

  2.此事实为春秋乱之始也。孟子云:春秋无义战。何为无义战?春秋各国征伐无序,无义之人和谈义战。春秋五霸轮流替换,各相征伐,以大欺小,各自为政,欺辱朝廷,故曰无义战矣。此事后,平王怨之,欲以讨伐,然郑之祝聃射周王中肩,庄公始霸,史称“春秋小霸”,故曰春秋实始于此事也。

  3.周郑何以交质,因不信也。不信交质亦无用,信则不交也无碍。信乃交友之本与,无信何以立?君子云:国无信不强,民无信不立。此二国不信,无怪乎,周灭与秦,郑灭与韩与!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2894.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1月5日 11:44
下一篇 2023年1月5日 11:44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