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发展规划范文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篇1

“十二五”时期,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生态、高端、特色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新城区,规划发展浅山区,保护涵养深山区,大力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和西部综合服务中心两大功能,全面提高生产服务、生活服务、生态服务能力,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发展格局。根据新城区、浅山区、深山区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势,构建特点突出、互为支撑、高端发展的规划格局,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效益显著的空间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体系。新城区建设重点发挥联接首都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山区的作用,以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为载体,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山水景观,提升城市品位,培育发展高端产业,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综合服务区。潭柘寺、王平、妙峰山、军庄及大台、北岭等浅山区域,着力强化承接新城区域功能拓展能力,继续实施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推进废弃矿山腾退土地综合利用,盘活村镇建设用地,全方位挖掘区域资源,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建设成为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域。雁翅、斋堂、清水等深山区域,着力提升生态涵养和水源保护功能,不断扩大林木绿化面积,加强永定河山峡段的环境保护和整治,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为全区发展提供有效的生态支撑,建设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

二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力构建“一带两线三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带”即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重点打造永定滨水商务区、门城生态商务区、龙泉休闲商务区和三家店旅游文化休闲区等四个高端产业集聚区。“两线”即108国道和109国道发展轴线,重点是以沟域经济为载体,培育和提升旅游休闲、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等替代产业,建立“走廊带沟域、沟沟有特色”的沟域经济发展格局,形成内容多样、特色突出、产业融合的国际、部级品牌沟域,打造集生态涵养、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特色农业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带。“三点”即潭柘寺、斋堂、军庄三个重点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资源整合、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发挥“一企一镇”结对合作新机制优势,建设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产业高端的国际化、现代化旅游度假特色镇。

三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按照依托首都、面向世界、服务市民的要求,构建以旅游文化休闲产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多点支撑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充实和完善旅游管理机构,整合区内各类优质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旅游景区品牌建设,扶持民俗旅游发展,培育工业、农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等系列旅游产品,努力创建国家旅游文化生态示范区和北京市旅游重点发展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体育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产业内涵,重点打造斋堂古村落古道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发红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发展影视基地、文艺演出、休闲体验等多种产业业态,形成具有门头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石龙经济开发区产业孵化中心和电子商务应用试点示范园;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石龙经济开发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合作,加强门头沟区―西城区产业共建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与后端的市场营销延伸。提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为重点,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现形式,在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四是努力形成“三区”统筹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大创建国家生态区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按照“山区森林化、城镇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要求,保持生态建设、修复、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官厅山峡生态治理、山区清洁小流域治理等工程。推进生态林建设,提高林木绿化率。深化生态修复内涵,建设国家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加大对重点大街、重点地区、老旧小区的整治,进一步加强“一湖十园、五水联动”城市景观体系建设。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篇2

一、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以《国务院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意见》为指导,规划目标要全面反映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规划内容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把确保粮食安全、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重点体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改善、农村改革的战略性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增强、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等方面要求,编制出能科学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配套服务能力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以发展为主题,做好“五个坚持”:

——坚持抢抓机遇率先发展。抓住重要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把握发展的科学内涵,更加注重转变增长方式推动发展、立足自主创新推动发展,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绿色增长持续发展。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生态恢复建设和环境保护并行,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城市与农村、“一圈”与“两翼”、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内陆开放与扩大内需、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使各方利益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协调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更加注重用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坚持在开放大格局中思考未来发展,坚持走内陆开放型道路,以开放促发展。

——坚持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把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归宿,规划目的从促进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围绕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满足百姓需求、实现百姓利益、提高百姓生活水平,适广大人民共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二、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内容

继承以往五年规划成果和经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规划在理念上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在规划内容上要改革创新,在规划体系上要科学务实。

(一)规划内容要体现“四大转变”。一是更加注重向“发展型”规划转变。规划目标要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转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将增长作为手段,发展作为目的,全面体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全方位发展。二是更加注重向“时空型”规划转变。既要做好规划任务的时序合理安排,更要搞好规划任务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规划任务的科学落地。三是更加注重向“城乡统筹”规划转变。把城市、农村作为整体统筹考虑,由“城乡分割”规划,到统筹规划城乡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四是更加注重向“方案型”规划转变。改变长期以来将规划作为宏观蓝图而束之高阁的现象,突出规划作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综合方案的特点,强调其解决发展实际问题的导向作用,增强规划操作性。

(二)规划体系要科学合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按行政层次分为市级规划和区县(自治县)规划,按对象和功能分为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四个层级。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规划体系由1个总体规划、12个重点行业规划、3个重点专题规划构成,形成“1+12+3”规划体系。

1、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特指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五年规划,具有综合性和纲领性的特性。它以宏观战略指导为主,明确五年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重点发展领域以及相应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农业政策,编制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题规划和农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12个重点专项规划之一,规划期5年,从年至2015年,为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发展目标展望到2020年。“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市农委牵头,市级相关部门参与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和实施。

2、行业与区域规划。行业规划是指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某一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策划重大建设工程和项目的依据。如粮油、经济作物、蔬菜、畜牧、渔业、林业、水利、乡镇企业等行业和兽医、农机、农村能源、农业科教、农产品市场及农村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合作、农村经营管理、饲料工业等领域编制的五年规划。重点行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由相关部门自行编制,送市发改委审核,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区域规划是指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内某种功能或产业的保护与开发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它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空间细化和落实,是引导社会资源在空间合理配置的政策手段,与行业规划处于同一层级。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野生动植物保护区规划等。

3、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行业或特定领域发展中的重大专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行业规划、区域规划的延伸和细化。如三峡水库天然生态渔业发展规划、奶业发展规划、扶贫开发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等。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十二五”重点规划分别由相关部门组织编制,报分管副市长审定后印发。

4、重大工程建设规划。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是指以总体规划、行业与区域规划、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规划中的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内容,以公益性、基础性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等建设为内容编制的规划,是争取和安排中央、市级投资,推进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的依据。如新农村建设规划、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等。

“十二五”期间,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工作情况另行安排。区县(自治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由区县(自治县)农委(农办)牵头编制,报审程序参照市级规划执行。

三、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前,必须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收集、课题研究以及纳入规划重大项目的论证等前期工作。要在建设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研究“三农”问题,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二)广泛听取意见。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制度,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凝聚人心、集思广益的过程。在规划起草过程中,建立专家咨询和参与制度。涉及农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规划,牵头单位应主动征求意见,有条件的应允许他们参与规划编制。

(三)加强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行业规划、专题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规划之间不得相互矛盾。规划衔接工作由市农委统筹协调,各区县(自治县)、市级相关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四)实施评估调整。规划实施过程中适时组织开展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规划评估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行,对规划执行效果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做出分析评价,并针对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调整和修改规划提出意见。评估分为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评估,在市里统一安排下进行。

四、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工作机制

(一)建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农委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城乡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扶贫办、市乡企局、市气象局、市供销社、市农机办、市农综办、市教委、市交委、市科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文广局等部门参加的“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决策。规划编制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发展计划处。

(二)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为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专家咨询组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大学、市社科院、市农科院、市畜科院等院校研究“三农”问题的知名专家组成,负责规划的咨询、论证、评估等。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听取规划专家咨询组的意见,规划初稿形成后,要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讨论。

(三)成立“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专家小组。从委直属事业单位抽派专家,组成不同专业结构的规划编制小组,在规划编制期内相对集中办公。

五、编制“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安排及经费保障

(一)时间安排。第一阶段(年月至年3月):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对市级“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成立规划专家咨询组;组建规划编制专家小组;形成总体规划基本思路。第二阶段(年4-9月):形成总体规划初稿;形成重点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初稿;开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区县(自治县)规划的衔接协调;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讨论。第二阶段(年月至年6月):形成总体规划送审稿,报市政府审批,实施。行业规划、专项规划同期完成编制任务。区县(自治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编制完成时间根据区县政府的统一安排进行。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系统方法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把带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把实现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称为区域经济规划。所谓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部署。它是经济、社会、科技和环境的空间统一形式,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地域空间上的落实和体现。一个完备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包括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确定,并以此为指导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全面系统地分析、制定、评价与落实。

一、针对所研究的区域经济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确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的全局性的谋划。它是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区域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总任务、发展模式、发展重点,以及为此所采取的重大的规划布局与对策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未来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构想,它有许多自身的特征。在深入调查研究中,把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对于进一步认识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本质、要求和编制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预见性和可操作性。

地域性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而必须根据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定要从本区域的自身特点出发,发挥地区优势,制定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总体发展战略。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进行资源评价等区域国力的分析,研究区内外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联系,找出本地区的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以及空间的重点布局,使区域的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等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完善的系统,它涉及区域内的城镇、乡村、产业、部门、资源、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政府行为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可以说具有极强地复杂性和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系统要求各组成部分整齐有序,各个分支系统协调合理,在结构层次上,在时间序列上,在空间区位上,在运作过程中协调发展。区域经济不仅是一个综合复杂的系统,而且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国经济、其他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区域经济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随时都在进行着要素的流动和能量的交换。由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在空间转换中不断发生变化,因而作为依据区情制定的区域经济规划也必须是动态的区域经济规划的反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依据,必须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在对现实区域发展状态的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准确估计未来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做出科学合理的有实现可能的预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目标的可实现和采取策略的可应用性,要求制定者必须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和解决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系统方法原则

将所研究的区域经济看作是一个大系统,用系统理论思想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首先应把区域看作是各个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但决不是把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系统理论的目的是系统整体的最佳运转状态,并根据这一目的去要求和规划各个子系统;

区域经济规划是区域整体发展规划,现代的经济发展概念,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含社会进步。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某些经济增长是以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社会秩序混乱为代价取得的。这种经济增长严重损害了当代和后代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的利益。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微观结构中,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的协调统一,也是现代区域经济规划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的指导思想上,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讲求速度与效益相协调的集约型增长方式上来。其中的关键是立足发挥本地优势,选准主导专业化部门,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延伸和扩展产业链,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并以此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区域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调研中,运用上述方法与原则,明确研究对象,合理划分区域内部结构,详尽了解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优劣势、产业结构、资源分布等表现区情经济发展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下一步的统计分析做好准备。

三、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所调研的资料与成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指标评价体系

首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的是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模式是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虑,以经济发展为手段,以社会进步为目的,以满足最广人民的利益为最终诉求,消除贫困,使整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由此针对所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出判断,趋利避害,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模式。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强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降低劣势,充分运用系统理论,分清主次,找准规律,逐步达到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其次,确定区域经济发展各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在上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分析确立之后,选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由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态环境四个子系统分解为众多具体指标组成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框架,主要包括:其中,社会子系统主要包括的状态指标:人口劳动力、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口自然增长率、消费品价格指数等;经济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资金利率、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等,主要控制指标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等;科教文化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万人口科技人员数等,主要控制指标有:科技经费占GDP的比重、教育事业费点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等;生态环境子系统包括的主要状态指标有:工业废物净化处理率、城市人均用水量、各类资源再生率、森林覆盖率等,主要控制指标有:人均环保经费、各类资源年采伐量等。在此基础上,对其众多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大系统的综合思想,在具体方法上通过对若干统计指标的综合计算形成一定的标志数值,以得到直观的、整体的评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映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及某方面的基本特征。

四、区域经济规划的详细制定方案及实施

首先,通过上述中对收集、调研的资料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详尽的分析,找出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并以这一认识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进行科学分析预测,提出预案,预案应当是多个,要依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其变动的情况下,做出几种可能出现情况的预测。

其次,制定目标设计,在以各项指标的分析预测的基础,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目标,应当邀请专家反复论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多方面征求公众意见,谨慎确定。

第三,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入具体内容的设计制定阶段。

在发展目标确立之后,进行专题研究,主要包括主要产业部门、区域内各地区及若干专门问题的研究,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内各子系统指标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1)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与影响因素,找出有利条件,列出限制性因素。

(2)分析规划地区的经济特征,地区经济结构,包括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归纳地区类型。

(3)剖析区域劳动地域分工特征和区内差异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及相互关系,确定主要矛盾。

(4)制定规划实施应采取的措施。

(5)在可持续协调发展原则的指导下,要求区域内部四大子系统和三大产业结构之间协调发展;使生产发展与诸种条件和资源在空间配置上协调平衡,合理分配,加快建设步伐,提高投资效率。

经过上述步骤,制定出区域各类产业和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规划,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汤兵勇张神勇杨浩等:上海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研究[T].上海统计,1996

[3]李树桂:区域经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J].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1

[4]王兰樊万选:论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J].中州学刊,1996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篇4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研究热点 新型城镇化 新型产业化

一、区域经济研究的一般议题

不同学者,对于区域经济学的认识不同。最典型的莫过于E.胡佛的观点,他在《区域经济学导论》(1971)中认为,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可以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等问题来加以概括。这与地理学近乎雷同,不甚可取。区域科学创始人艾萨德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等等问题的科学”。经济学家则把区域经济学看成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

我国学者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从生产布局的角度认为,将这门学科看作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输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城乡连成一片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

基于上述,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系统,目的是促进区域发展,任务是揭示区域经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所以,区域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区域,特别是行政区域;所关注的重点是区域发展,尤其是具体区域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所探讨的战略策略包括要素配置、外资引进、出口加工、增长极培育等。

二、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看当前区域研究热点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选题,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规律,深入研究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着力推出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作用,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支持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和整理工作。

2013年全国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类项目。基本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党的十提出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深入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着力推出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库作用,为实现党的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第一批60个招标课题中,有28个与区域研究有关,说明区域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问题。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契合国际研究趋势――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克鲁格曼,而克鲁格曼是典型的区域经济或经济地理学者,他的代表作《地理与贸易》、《新区域经济学》等,都是经典的经济地理(区域经济学)著作。

这28个招标课题中,除了5个常规问题之外,最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内外统筹(7/28)、新型城镇化(6/28)、转型与跨越(6/28)及安全与可持续(4/28)。由此可见,区域发展的内外统筹、新型城镇化及转型与跨越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点。

2013年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以文史哲学科为主,基本要求是: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示范引导作用,着力推出具有重大学术创新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

这次招标的158个课题中,与区域有关的是17个项目。因为第一批已经把区域、空间课题列入很多,所以,这次招标的重点领域不是区域/空间。即便与此,仍有17个课题与区域或空间有关。在17个项目中,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占到了一半(12/17)。由此可见,区域或国家安全及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

2014年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招标的对象,以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为主。基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着力推出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本次招标共95个项目,其中与区域发展有关的项目33个,达到30%以上。这33个项目中,除2个常规研究外,有10个属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内容,9个新型城镇化;6个转型跨越;7个内外统筹。

2014年第二批重大项目共192个招标选题研究方向主要是文史类,包括基础类选题148个,跨学科类选题44个。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在192个项目中,与区域研究有关的是55个,超过1/4。除了4个常规项目以外,有22个属于内外统筹和走出去战略的项目,13个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3个转型与跨越发展研究;3个新型城镇化项目。

汇总2013、2014年哲学社会科学4批重大招标课题分类结果,得表1。由此可以看出,近年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是: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内外统筹发展、转型与跨越发展、新型城镇化。

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之所以成为近年区域研究的热点,这与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及大国崛起引起的国际反应有关。其中生态环境方面的危机自不必说,国土环境、水环境、生物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和存放等,都面临严峻挑战。资源瓶颈更是严重制约着全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均矿产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草地资源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水资源是1/4,人均森林资源是1/5,人均能源占有量是1/7,其中人均石油占有量是1/10。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必须依赖进口国外资源用以满足国内的需要。能源、铁、铜、铝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例分别为1/6、1/3、1/5和1/3,其中,铁、铜、铝消费量世界第一(刘阳,2011)。特别是一些战略资源对外依存相当严重,许多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国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需求缺口均将超过50%,石油消费量至少要415亿吨,然而国内石油产量预计为118亿吨至2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接近60%,与目前美国58%的水平相当。

和其它大国崛起引起世界强烈反响一样,中国的崛起也刺激了周边国家和个别大国的神经。美国开始重返亚太,国际上“中国”甚嚣尘上,中国部分周边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面临着多种挑战,中国需要在战略视角上直面和区分与区域外大国及周边国家的矛盾,同时在策略层面降低周边环境变动给自身崛起带来的阻力。这就是基于世界背景下中国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热点的客观原因。

面对资源、环境和地缘形势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只能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唯如此才能实现跨越发展和大国崛起。正如总理反复强调的那样,转型与调结构是新常态。“转型与跨越”成为当前区域研究热点,既是对客观挑战的被动应对,也是新一届政府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内外统筹成为区域研究热点,既与区域发展阶段有关――区域发展早期阶段以内循环为主,工业化和城镇化高级阶段则以外循环为主,因而必须注意区域内外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推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内外统筹也与大国崛起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关,详见后述。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现代化车之两辙,鸟之双翼。我国的城镇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近年虽然在大力推进城镇化,但传统城镇化已经走到尽头,急需转变城镇扩展方式,注重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应急之策,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新型城镇化也因此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

三、从近年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看区域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的目标诉求

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单位先后批准了与区域有关的规划数十项。从规划目标看,这些规划可以分成五大类。

第一,培育竞争力、提高效益、加快发展的,如辽宁、河北、江苏等省份沿海地区开发规划等,其规划对象多是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地区。

第二,扩大和推进对外开放,改善区域发展环境的,如海南国家旅游岛、横琴岛、吉林长吉图开发开放规划、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等,其规划对象多是沿海、沿边开放地区。

第三,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的,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区域多是不同行政区的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试图通过要素互补或强强联合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培育新的增长极。

第四,推进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如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区综合治理规划纲要等、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等。这些地区大多属于重要的生态屏障,通过规划和引导,保证生态功能,实现转型和跨越发展。

第五,加强对问题地区的扶持、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健康的,如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科技助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等。通过多种途径的支持和扶持,实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实际上,上述的五类规划,可以归结为两大类:第一大类是提高效率、培育增长极、加快发展的规划;第二大类是注重协调、强调可持续,推进协同发展的。这种基于规划目的的分类指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区域研究的热点领域或热点。

注重效率、加快发展是由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决定的――中国正处在崛起的关键时期,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而注重协调、扶持问题区域的跨越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仔细考察这些规划可以发现,这些规划中,大部分规划,都不是简单的行政区域而是类型区域,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域而是空间比邻的地域,有的涉及到两个省区,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有的涉及到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如辽宁省五点一线规划、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省沿海规划、安徽省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规划。甚至有的涉及到不同政体之间的协同发展,如横琴岛开发规划等。这反映了区域研究对象的新变化。

从重点关注行政区域发展到更加关注类型区、跨行政区发展和跨国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的必然结果。

首先,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配置和流动追求的是利益和利润,与行政界限没有多大关系,这与我们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行政主导下的区域经济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因为我们对跨行政区域的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使得跨行政区域的一些地域,成了发展潜力大、经济社会矛盾突出的地域。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引导,就能够迅速地改善该地区的目前状态,甚至可以很快地培育出新的增长极。

其次,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在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支持下,要素的流动既迅速又便宜,因而跨区域合作开发成为可能;在由规模报酬递增规律的作用下,跨行政区域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这必然要求区域研究更多地关注类型区和跨行政区地域系统。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规划,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既是这种思路的延伸和强化,也是大国崛起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奇计妙招。

四、新一届政府施政要点及其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在党的十,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纲领逐渐明确,其中与区域发展有关的包括三点,即中国梦、市场决定和新型城镇化。这些都对区域研究方向产生深刻影响。

1、中国梦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用的话来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所以说,中国梦就是崛起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幸福梦。

要崛起就必须考察崛起的条件,明确崛起的目标,探索崛起的路径,分析崛起过程中可能引起的矛盾和冲突,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就要研究地缘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性资源、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等问题。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但从整个国家或民族来看,幸福不外乎富裕、平等、和谐和生态等,要实现幸福梦就必须建设美丽中国和和谐社会。因此,福利分配、民生保障、反腐倡廉、和谐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应该成为区域研究的主要议题,与此对应的新增长极培育、城乡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等,就是区域研究的热点。

2、市场决定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2014年国家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按照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制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运行的主体不再是政府,而是企业。因此,区域研究必将从过去主要关注资源供给、要素配置和政府管治转向市场需求、品牌竞争和企业家成长等;区域格局也将发生新的变化――从区域自身发展走向协同发展与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也必须做出调整,即从传统的农业产业化、重化工业化、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转向消费驱动、新型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转型与跨越发展。与此对应,区域规划的形式和做法也必须做出调整,应突破产业与事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更加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多地强调参与性规划、上下互动式规划、弹性规划、有限规划、战略性规划,以及管制性与引导性结合的规划。由此推断,企业家培育、消费和福利分配及跨行政区的协同发展和规划,必将成为区域研究的热点。

3、新型城镇化与四化互动对区域经济研究的要求

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四化进程不同,四化内容及形式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除了研究全国整体的四化推进外,还要结合各地区的具体情况研究四化及其互动的途径。2014年全国区域科学年会的主题和分论坛(专题)设置恰好反映了当前区域研究热点――2014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14)的主题是“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这是对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响应。会议下设的10个专题(分论坛),除了空间分析、信息技术、新经济地理学三个专题外,其余7个分论坛实际上可以归属于“区域协同发展”(包括一路一带、长江流域发展、京津冀协同、优化国土空间四个专题)、“转型与跨越发展”(包括创意城市、创新导向两个专题)和“常规研究”(包括区域经济与区域政策专题)三大类。其中前两类,即“区域协同发展”和“转型与跨越发展”可以看作是当前区域研究的热点。

五、总结和讨论

区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课题,从近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选题方向、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成果和新一届政府的施政要点看,和传统的区域研究相比,目前的区域研究热点及方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区域研究对象,已经从节点区域、单独的行政区逐渐转向类型区、功能区(均质区)和地域系统(跨行政区);从国内特定地域的经济发展转向区域的内外统筹和协同发展。

第二,区域研究中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从生产和供给转向消费及福利分配;从制造业专业化及其分工转向服务业、产业链分工与集群发展;更加注重低碳、绿色、循环经济以及产业与事业之间的互动。

第三,区域研究中所探讨的主要战略策略,从引进外资与技术、加工制造与出口、经济实力提高,转向地缘环境、国土安全、文化软实力提高和构筑外经外贸新格局等;从城市建设、城镇化和劳动就业转向新型城镇化、产城互动和城市群建设。

第四,学科热点的变化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二是外部需求的刺激。从学科自身发展规律看,区域经济学研究热点的这些变化,与日本的经济地理学的转变非常相似――战后日本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变化特点是:从狭义的经济地理学向广义的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转换;将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等纳入研究视野,从物质生产和流动的空间过程及空间结构向非物质方面转换;从地方尺度向全球制度转换。此外,由于我国的科学研究属于跟踪性研究,所以,世界上相关学科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学科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例,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发大会提出21世纪议程,此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才开始掀起高潮,并一直延续至今,并将国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纳入可持续发展范畴,由此导致转型与跨越发展策略的出笼。新型城镇化则是在国外城镇化研究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治理机制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的结果。

外部需求刺激对学科发展的影响,这在中国体现的特别明显。无论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还是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都是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设计的,包括全国党代会报告、国务院决议、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规划等。至于政府的施政纲领,更是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选题方向。

第五,应该注意的是,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观察视角,对区域研究热点的认识是不同的,甚至“热点”本身的界定,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只是依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的选题方向、近年的国家层面与规划以及新一届政府施政要点提出了区域研究热点的初步看法。

【参考文献】

[1] 艾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W.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曹立:中国经济新常态[M].新华出版社,2014.

[4] 崔大沪: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产业增长模式转变[J].世界经济研究,2004(9).

[5] 付晓东:中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3(2).

[6] 高程:周边环境变动对中国崛起的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2013(5).

[7] 胡乃武、张可云:统筹中国区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

[8] 李国平:日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研究动态及其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06(3).

社区经济发展规划篇5

十二五”时期,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区积极推进“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项关系我区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省、市统一部署,现结合我区实际,对我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方针与原则

一十二五”规划编制的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区发展阶段的新任务和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战略思想,充分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从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加快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加快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提高我区综合实力、竞争力以及人民富裕水平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提炼出准确、鲜明、指导性和号召力强的总体思路,以充分体现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前瞻性。

二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原则

一是要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要继续坚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积极推进“两加快一维护”战略实施,进一步缩小我区与国内先进县(区)差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要体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要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走高端化和终端化的路子,显著提高产业层次。围绕构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即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一个载体即产业集聚区促进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加快推进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激进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激进城镇布局向现代城镇体系转变,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三是要体现统筹兼顾的要求。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置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各个方面在发展中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四是要体现创新驱动的要求。要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充分发挥既有优势,努力培育形成竞争的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是要体现绿色增长的要求。要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是要体现共建共享的要求。要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建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效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民富与区强的有机统一。

二、主要任务

一研究编制总体规划

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属于综合性和纲领性规划,编制专项规划及制定各项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规划纲要》要体现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突出重点,注重创新,着眼全局,增强实效,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但应注意适当增加经济结构调整、惠及民生、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维护生态环境的指标。结合我区发展实际,立足自身特点,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掌握优势,准确定位,认真研究编制《规划纲要》提出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要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并贯彻落实到具体空间布局中。

二研究编制重点专项规划

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先导行业及单薄环节等重大问题为对象编制的规划,规划纲要》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安排固定资产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具体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和资金筹措,涉及重大项目建设的要明确建设时序并落实相应的保证措施。要把已在编的各类产业规划作为“十二五”规划体系的组成局部,突出“十二五”五年的目标任务。同时围绕构建“三个体系、一个载体”,加强水利、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建设与维护生态环境,发展科技、教育、人才、就业、卫生等公共事业编制重点专项规划。实施区重点专项规划责任制,由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经区政府审定批准,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由区财政局安排编制经费。

三)重大课题的研究

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共列出区“十二五”规划前期17个重大研究课题,充分利用各种智力资源进行研究。各部门一定要以开放的视野,深入研究本辖区、本行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经济环境及现状基础、存在问题的分析,准确掌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依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思路,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打下良好基础。

三、组织机构设置

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跨度时间长、工作任务重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规划编制效率及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区政府决定成立市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为“领导小组”另行发文)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安排全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具体负责组织落实,各成员单位积极协作,共同完成。

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不同领域专家组成,参与“十二五”重大问题和规划基本思路的研究讨论,负责规划纲要草案的评审论证并提出专家论证演讲。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提出报区政府确定。

四、进度布置

区“十二五”规划工作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年3月1日-年4月30日

主要工作:成立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区规划编制动员会议,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制定重大课题和“十二五”专项规划思路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各部门及承担专项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要于4月25日前将本部门需纳入“十二五”规划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以及规划思路报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于4月底完成全区“十二五”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的筛选整理工作,上报区政府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阶段:考察学习、前期调研阶段(年5月1日-年5月31日

主要工作: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选择考察路线,组织规划编写人员到全国规划编制较好的省、市及同经济类型的城区考察,同时进行本辖区内全面调研,收集整理基础资料,着手进行编制前期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编制阶段(年6月1日-年9月30日

主要工作:研究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完成重大课题和专项规划草案。重点做好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规划衔接和论证工作。

第四阶段: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编辑“十二五”规划效果(年10月1日-年12月20日

主要工作: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按顺序广泛听取意见、进行论证,经区委、区政府审定后,提交区人代会审议。区政府根据区人代会审议意见进行修改后颁布实施。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组织专项规划审查、汇总、编辑出版全区“十二五”规划和研究成果。

五、工作要求

一掌握全局,理清思路

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区未来久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需准确地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区所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国内先进乡村的发展经验,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十二五”时期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理清思路,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努力破解我区经济社会中存在主要矛盾和问题,增强规划的宏观性、政策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体现区委、区政府的战略意图和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规范顺序,加强衔接

编制规划要参照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顺序来进行,严格遵循规划编制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质量,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全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编制本级和下级其他各类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起着统领作用,编制时要注重与已起草或实行的其他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工作,做到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部门和行业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保证规划目标、生产力布局、投资安排以及政策措施能够有机对接。同时还要与国家、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区域空间开发中的总控性地位,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的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及开发管制原则,建立规划协调衔接机制,保证各类规划相关内容衔接一致。

三发扬民主,公开透明

规划编制各个环节要采取多种方式,保证人民群众了解和参与规划编制的权利。规划前期工作中,要广泛吸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参与重大课题研究;规划编制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渠道广开言路,开展建言献策活动;规划思路、草案形成后,要主动向社会各界公开征询意见;要建立健全规划专家评审论证制度,形成规范化的规划民主决策机制。

四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33827.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4月1日 07:56
下一篇 2024年4月1日 07:58

相关推荐

  •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600字

    大学生入党申请书600字(一) 敬爱的党组织: 您好! 我是XX学院的大一学生,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生长在新中国,我们成长的…

    2022年12月24日
    192
  • 乡村公路竣工通车庆典致辞

    公路竣工,领导在竣工庆典上会说些什么呢?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乡村公路竣工通车庆典致辞,仅供参考。 乡村公路竣工通车庆典致辞篇1 同志们、父老乡亲们; 20xx年4月2…

    2023年1月20日
    225
  •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做实党建引领 激励干事创业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彰显组织作为

    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交流发言材料:做实党建引领 激励干事创业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彰显组织作为 近年来,xx县紧扣新时代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新形势,落实新…

    2023年1月24日
    199
  • 保洁主管每天的检查记录实例,卫生间清洁记录表模板格式

    清洁规程、注意事项: 卫生间的清洁工作主要包括地面、墙面、门窗、天花板、隔板(隔墙)、卫生洁具及其他室内设施的清洁等,可分为每日常规清洁和周期性大清洁两种。每日常规清洁的次数可根据…

    2024年5月6日
    126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5篇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5篇   我应聘的岗位是实习会计,被建业公司安置到了x-x置业有现公司。x-x公司的财务部并没有太多人,设有一名财务经理,两名出纳,两名会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

    2023年2月19日
    155
  • 非财务人员报销条例

    全国统一发票监制章的式样和发票版面印刷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怎样写现行发票管理法规条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现行发票管理法规条例5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现行发票管理法规条…

    2023年1月30日
    18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