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如何翻译才能得10分?
导语:掌握文言文翻译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拿到高分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翻译方法,供各位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如何翻译才能得10分?
一、要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忠于原文,准确通顺
文言文翻译有三大标准,即“信、达、雅”。
所谓“信”,指译文要忠于原文,准确无误,如实传达原文的意思,不能曲解原文的意思。
所谓“达”,指译文应通顺、晓畅,没有语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所谓“雅”,指译文不仅要准确、通顺,更要生动形象、优美自然,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神韵。对于高中生而言,能达到“信”足矣,若能做到“达”,则是锦上添花。
二、要遵循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字落实”,即要求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直译为主”,即要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
“意译为辅”,即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重新调整语序,使句意更通顺、流畅。
如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如何做到字字落实,语意通顺呢?臣——我;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臣之壮也”成为整个句子的状语成分;壮——正值壮年或壮年(的时候);犹——还;今——现在;老矣——老了;无能——不能;为——做什么或干什么;也已——了。由此可译为: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三、要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步骤:把握大意——逐一切分——翻译全句
首先,须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对文中讲述的背景、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或者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要心中有数,即一定要在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中理解待翻译的语句,这就是命题者在原文中给待翻译的句子画线的初衷——让考生在原文中快速找到该句,结合上下文正确把握语句的含意。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文言语句,这样容易望文生义。
如《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语境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其次,翻译句子时,应先将文言语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然后用“留、删、换”的方法依次加以解释,再用“调、补、变”的方法将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如若遇到疑难词或句,可暂时缓一缓,等译完上下文,再整体上进行合理推敲。这一步骤中,一定要学会圈定关键词,就是阅卷时所谓得分点,比如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以及古今异义词等,必须保证这些得分点准确无误。
最后,译完全句,还须通读一遍,仔细检查重要语法现象及得分点是否已体现出来,句子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等,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然后认真誊写即可。
四、要学会文言文翻译“六字诀”:留、删、换、调、补、变
“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中,帝王纪年、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另外,还应注意,译文要保留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再如《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也”,是表句中停顿的语助词,不译。
“换”,即替换。一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结合语境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把“目”换成“眼睛”,把“首”换成“头”,等等。二是把文言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等。
如《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传道受业解惑”应译成: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
“调”,即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中“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应译为“寻找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
“补”,即增补。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句子更顺畅,意思更准确。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句中“与”前省略主语“邹忌”,“与”后省略宾语“客”,翻译时都应补出。
“变”,即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里运用铺陈排比,如果直译就不妥,可变通译为:(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以上六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译时要综合运用。
总之,要快速、准确地翻译文言语句,其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考试时,我们只要铭记翻译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运用行之有效的’技巧,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言文翻译九法
1、保留法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器具等,可保留不变。例如: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勾践灭吴》)
——“越王”是官名,“勾践”是人名,“会稽”是山名,翻译时保留不变。全句可译为“越王勾践退守在会稽山上”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是时间,“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全句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季,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2、补充法
古代汉语中有很多省略现象,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份。例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
——动词“告”的后边省略了代词“之” ,全句可译为“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奔驰到刘邦的军营,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
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赤壁之战》)
——动词“逼”后边省略了介词“于”,全句可译为“荆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原因,是被他的兵势所逼罢了”
3、删除法
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夫”是发语词,译时应删去。全句可译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应删去,句可译为“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
4、替换法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而”“翁”“汝”应分别换成“你”“爹”“你”。全句可译为“你 爹回来,自会和你再算账的”
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将伐颛臾》)
——“邦”应换成“国家”。全句可译为“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好好把守“
5、调整法
文言文中变式句(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较多,翻译时,这些句子的词序需要调整。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调整为“不欺余”。全句可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调整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全句译为“大宦官魏忠贤作乱时,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官吏,中国这么大,能有几人呢 ?”
6、选择法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常见,因此,选择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例如: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五条:a.兵器; b.士兵; c.军队; d.军事; e.战争。这个句子用a项最恰当。全句译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
去今之墓而葬焉,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去”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四条:a.离开;b.废除;c.距离;d. 前往。这个句子用C项最恰当。全句可译为“距现在修墓并将他们安葬在这里,那时间只有十一个月罢了。”
7、灵活法
遇到活用词时,应灵活地译出该词的活用意义。例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水”译为“游泳”。名词活用为动词,全句可译为“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
——“一”译为“统一”,数词活用为动词 全句可译为“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
8、固定法
文言文中的固定格式有固定的译法。例如: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固定格式,译为恐怕……吧”全句可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之谓也”是固定格式,译为“说的就是……吧!”全句可译为“大概说得就是李将军吧?”
9、意译法
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确,应用意译。例如:
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
——举起马鞭子驾御天下。(直译)
——用武力来统绐各国.(意译)
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直译)
——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意译)
在实际运用中,上述九种翻译的方法往往要结合使用,要注意各个不同方面的要求,才能辩清词义,译出忠实原文、表意明确语言而又通畅的好句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