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
摘 要: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的能力并不高。为此,笔者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诵读感知,涵泳文字;诠释词义,理解句意;掌握要领,辨明句式;积累成语,丰富底蕴;概括形象,塑造人格;发掘内涵、感悟意蕴;多向思维、畅谈感受;品文嚼字,领悟写法。
关键词:实效性;诵读;诠释;辨明;积累;概括;领悟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阅读浅显文言文,但从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的现状来看,这种能力并不高。具体表现在如下。
1.望文生义,不能准确把握文言词的意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偏颇甚至与原意相反;
3.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不全面,评价欠妥;
4.概括主题,归纳主旨,感悟道理肤浅;
5.鉴賞的尺度不够;
……
这种阅读现状固然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未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课内文言知识是基础,课外文言知识是拓展延伸。如何立足课外,使课内外知识的教学合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值得思索和探讨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一、诵读感知,涵泳文字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文言简意博。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入其境,得其意,悦于心。如我上《四知》,用多媒体播放“杨震小故事”的诵读和画面,营造优雅的语境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得到美的艺术享受。接着我让学生个别朗读、齐读,感知文言大意。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尤其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读准音
如:邓骘(zhì) 昌邑(yì) 谒见(yè)
遗震(wèi) 涿郡(zhuō) 旧长者(zhǎng)
2.读准节奏
如:大将军邓骘 | 闻其贤 | 而辟之
故 | 所举荆州茂才王密 | 为昌邑令
3.读准语气
如:“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应读出杨震质问的语气;“天知,地知,我知,何谓无知!”应读出杨震反问感叹的语气。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朗读感知文言文的能力,我用多媒体投放以下文言短文,并要求学生完成有关问题。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选自:《列子·汤问》)
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学讴() 饯于郊衢( )( ) 响遏( )
2.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3.“抚节悲歌”应读出什么语气?
明确:
1.讴(ōu) 饯(jiàn) 衢(qú) 遏(è)
2.秦青|之技| 尽之|
3.“抚节悲歌”应读出激昂悲壮的语气。
这样引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读音、节奏、语气,使学生感知古文的内容,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诠释词义,理解句意
文言文有不少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通假字等。掌握这些文言知识,有利于更准确地理解句意。如我让学生阅读课外文言短文《拒绝受赐》,要求学生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拒绝受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立节》)
问题:衣敝衣( ) 致邑( )
足以( ) 其节( )
明确:衣(穿,名词作动词) 致(送,动词)
以(用来,连词) 节(节操,名词)
当然,以上这些文言词学生并不能全部做对。如把“衣敝衣”中第一个“衣”解释成“脱掉”。这是对句子原意的误解。为此,我点拨:“衣”在文言文中一般有两种意思,即“衣服”和“穿”。要选用哪一种意思,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这样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诠释词义,提高了学生释词解意的能力。
三、掌握要领,辨明句式
文言文句式有多种,即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的翻译常带有一个“是”字;倒装句翻译时语序应颠倒;被动句翻译带有一个“被”字;省略句翻译应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句式不同,翻译也应有所不同。
如:环滁皆山也(判断句)──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你太不聪明了
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触草木,尽死(省略句)──(蛇)碰了草木,(草木)全枯死
为了检验学生掌握文言句式的情况,我让学生阅读以下文言短文,并说出其中所用的句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明确:告人曰(省略句)──姓丁的人告诉人家说
闻之于宋君(被动句)──这句话被宋国国君听到
这样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使学生辨别了句式,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