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文言文基本篇目复习要点
1.八下《送东阳马生序》(明朝:宋濂)
一、文学常识:作者 明初文学家 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特别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没有办法。//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之怠:不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加冠:到了成年。
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未尝稍降辞色:略微把话说得柔和一些,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
或遇其叱咄: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sì)其欣悦:等待。
负箧(qiè)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烈风:严冬。
足肤皲裂而不知: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学舍,学校。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僵硬。 媵人持汤沃灌:热水;//浇水洗。
以衾拥覆:用;被子;//蒙盖。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着。 戴朱缨宝饰之帽:帽带。
腰白玉之环: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光彩耀眼的样子。缊袍敝衣处其间: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县官日有禀稍之供:日:天天;县官,朝廷。 禀稍,官家给的粮食。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裘葛,冬夏的衣服。裘,皮衣。葛,夏布,指夏天穿的衣服。遗,给予,赠送。 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之,的。
假诸人而后见也:假之于人,向人借书。诸,之于。
非天质之卑:天质:天资,人的智力。卑,低下。
流辈甚称其贤:同辈的人。 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贽,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与之论辨:辩论。“辨”通“辩”。 言和而色夷:平和。
三、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四、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3、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4、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5、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对比,增强说服力,突出中心。
6、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7、本文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9、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
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
10、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
11、“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 得到知识,明白道理。
12、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五、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5、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八下《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向下,往下;出现。 水尤清冽:格外;清澈。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依靠的东西。 日光下澈:向下。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或现或隐。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像狗的牙齿那样。 不可知其源:能;/它的,指溪水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凄清;停留。 记之而去:离开。隶而从者:随从。///跟随。
二、知识积累:
本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他和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三、简答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2、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主要感受?
主要特征:潭水清洌,全石为底,竹树环合;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乐,一方面又凄清。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着紧密联系,又是因小石潭的景引起的。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八下《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生字
谪(zhé)守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ɡ)淫(yín)雨心旷神怡(yí)皓(hào)月 宠辱偕(xié)忘
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ɡ)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明年:及,到。 百废具兴:同“俱”,全,皆。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扩大;//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 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我;//来。予观夫巴陵胜状:那;//胜景,好景色。 衔远山,吞长江:用嘴含,引申为包含。 浩浩汤汤:水流大而急。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边;//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描述;//完全,详尽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既然)这样,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诗人。 霪雨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 浊浪排空:冲向天空。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 春和景明;日光; 沙鸥翔集:群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小草;//小洲;//形容香气很浓。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上,全。 此乐何极:穷尽。 宠辱偕忘:荣耀://一起。 把酒临风:持、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两者之为:或许;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 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 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不以物喜:因为。 心旷神怡:愉快。
三、文章知识积累:
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四、理解背诵:
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
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
10、赞美滕子京政绩(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13、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15、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6、“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7、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18、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19、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五、思考
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第二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第五段中的“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字各指什么内容?
答:前者指“迁客骚人因不同景物引发的“悲”和“喜”两种不同的心情,后者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情。
9、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对我们的借鉴意义。(略)
10、写出出自本文的五个成语,政通人和 废具兴 气象万千 一碧万顷 心旷神怡
11、范仲淹认为的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答:古仁人之心应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贵之处在“忧”,忧君忧民不忧己,由此自然而然地概括出古仁人的宽大胸襟和高尚情操。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以后能关心民间疾苦,广施救济;在朝廷敢于直谏,一生所为证明了他确有先忧后乐之抱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一生正是如此。
六、词语欣赏。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4.八下《醉翁亭记》
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生字 环滁(chú)林壑(hè) 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醉(zhé) 岩穴暝(mínɡ)伛偻(yǔ lǚ) 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 觥筹(ɡōnɡ chóu)射者中(zhònɡ) 弈者胜(yì) 颓然(tuí)阴翳(yì)
三、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蔚然而深秀: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 峰回路转:回环,曲折环绕。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这里是坐落在高处的意思。//在
名之者谁:命名。 太守自谓也:用自称来命名。
饮少辄醉:就 自号曰醉翁:取别号。//叫做。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趣,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归:聚集。//暝,昏暗。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草木茂盛。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休于树:在树下休息。于,在。
伛偻提携: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这里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临溪而渔:靠近,这里是“在……旁”的意思。//捕鱼。
泉香而酒洌:泉水香,酒清而醇。洌,清澈貌。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摆放,陈列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尽兴地喝酒。///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跟从。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鸟到处鸣叫。 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乐他所乐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乐趣。前一个“乐”:以……为乐;后一个“乐”:乐趣。 太守谓谁:为,是。
四、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答:由远到近。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4、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5、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7、看看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乐?答: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五、理解背诵。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禽鸟乐)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乐”字贯穿全文。
7、领起全文(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7、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18、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六、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里欧阳修借景抒情。
七、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太守“醉”的原因有那些?
(1)被眼前的优美山水所陶醉(2)为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陶醉(3)确实不胜酒力(4)自得其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