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明,我想说,我最爱那盛唐。爱盛唐的繁华,爱盛唐的伟大,爱盛唐多姿多彩的文化,更爱盛唐无与伦比的诗歌。
像余那样,我也愿倾心于盛唐,去感受盛唐的美。长安――盛唐一切的核心地基,在我看来,是古往今来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城市,
长安很大,在我理解,不仅仅是因为地域的辽阔,更因为长安作为世界舞台给其他文化所提供的机会。长安从不提防和警惕外来文化,相反,它由衷的欣赏外来文化。长安以主人翁的姿态容纳了那些失去本土的文化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文化,造就了胡汉交融,中西贯通的文化氛围,就像现在的我们,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文化,接纳了西方的文明。长安因为这才变得更加迷人才拥有了强大的魅力。正如余秋雨所说,“盛唐之盛,首先盛在精神;大唐之大,首先大在心态。”
想想明清,闭关锁国的时代,疆域辽阔,可思想政治已经落后,终究逃不过被世界潮流所淘汰。相比之下,盛唐,却屹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和后代相比,唐代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气势,对,就是一种磅礴宏大可以压倒众生的气势,是盛唐所特有的,无可比拟的气势。
这是一种空前绝后的气象,是前代所没有的也是后代无法超越的。盛唐是无法较量的,正如我们所热爱的唐诗,我们对它热爱是由内而外所散发出的,是深入骨髓的热爱。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这首是大概人人都会背,从识字起,到哪都能看见它的影子,它的作者也是妇孺皆知。李白,好像总是我们想到唐诗后首先映入脑海中的人,大家总说,李白是个浪漫主义诗人,洒脱,的确是这样,可李白似乎还不止是这样。他的《静夜思》,其实透出了对的思念,一种孤独寂寞,可他却又不肯回到,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试想,一个游子独自在家,思念家乡却不愿意回到家乡,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对此,我认为,也许李白不愿意留恋太多,只愿把家乡装在心中,寄托思念。读了余秋雨的《寻觅中华》,才理解他,就像余秋雨说的,“他的生命需要陌生,他的生命属于陌生。”也许,这才是真正读懂了李白。就像大部分认为李白的仕途很顺利,其实不是,住在那样的地方,却不受重用。试想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坐在窗边,托腮沉思,孤独寂寥。后来的李白,却又不知所情地成为叛军,历经坎坷,方能逃过一劫。或者说,我们理解***,是深层还是表面,也许我们读不懂李白,只能靠那些有幸得以保存下来的诗篇来揣测他的心境。
与他齐名的那位诗人,是杜甫。与李白不同,杜甫虽年龄小,可他却温良醇厚,就像是一位长者。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带着一种异样感,可又是一种和谐。我们都知道,杜甫是名家,李白就从杜甫身上感受到才子的气息,李白在这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他们俩就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毫无生疏感。
其实对于杜甫,我总是怀有一种敬畏,并不能像李白那样敞开的热爱。他就是一个严肃的长者,为国叹息,悲伤。也许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杜甫的诗作总是给人以一种深沉,看透人间世事的明确感,让人很受教会。但你错了,他不缺少波澜壮阔的诗作。似乎各种风格均能驾驭,爱他的诗,深沉,亦或壮阔。
对盛唐的爱,不止如此,去不知该如何去描述。有时候,想到华人华侨聚居的地方多叫“唐人街”,就激动不已,似乎在心中,唐是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字。对盛唐的爱,是因为盛唐早已融入骨髓,爱他的土地,爱他的文化,爱杨玉环和唐玄宗的凄美爱情,爱李白的洒脱,爱杜甫的深沉,爱王维的安静,爱白居易的长恨歌……大唐盛世,爱已深,入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