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1987年12月出生,家住湖北省竹山县宝丰镇,自幼家贫,体弱多病,但酷爱文学,博览群书,13岁时因早期尿毒症辍学,从此备受病痛折磨,同年开始创作并发表作品,至今已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三百多篇(首),七十余万字,获各种征文奖项四十余次,2007年曾当选“感动竹山十大人物”,2008年加入湖北省十堰市作家协会。
说到山的那一头,也许我们都会想起小学时学的一篇课文,“山的那一头”主人公是一位小少年,山里的孩子,抬头远望,四周都是山,于是他想知道山的那边到底是什么,告诉他:山的那头还是山。他不信,就自己去寻找答案,小少年不断地追寻着梦想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而再次看到《山的那一头》时,我终于看到了小少年的影子,为了梦想,他努力着,山里的孩子终于走出去了,他载着梦想与希望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马小柱成了他们村的骄傲。
《山的那一头》,作者以现实为基本写作内容。现实就是一座“山”,围绕着他,压迫着他,写作的高峰,则是他的那一头。对“山的那一头”的希冀和追寻,承载着作者全部的欢乐和憧憬,维持着作者的信心和尊严,在现实中失去的欢笑和幸福,在文字中一一拾取,得到补偿。“山”再大,“那一头”依旧有着无限诱惑。和写作中的山相比,现实生活中的山更加沉重和不堪,13岁的那场重病给作者和他的贫困的家里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因此他不得不从此面对病痛的折磨和死亡的威胁,那场变故,抹去了一个少年所有的欢乐和憧憬,也就在那一年,作者与命运斗争,在绝望中挣扎,谱写他的青春之歌,“不抛弃,不放弃”可以说是他存在的理由,是他生命的尊严。
这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山的那一头》、《成长的礼物》和《我的世间百态》。《山的那一头》,作者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或是带着自己的期望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其中山的那一头和羊缘是我最喜欢读的,也是感触最深的地方,马小柱的故事一直浮现在我的眼前,其实这更是反映了那山里的孩子读书苦,山里孩子的纯朴和志向,山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结局是好的,马小柱考上了高中,离开了养育他十几年的山村和放养的老,但愿他能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心愿。读了这几篇之后,还有最深的感受是坐着的文笔特好,虽然写的都是平凡的小事,但作品并不土气、平凡,他的先锋性质,不同于一般80后的时髦,或前卫,他也没有所谓的小资情调。他的语言很美,纯净,凄美,空灵,反应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成长的礼物》也许并没有现在孩子的幸福,快乐,但至少在他心中是快乐的,其中有很多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说《我的“早恋”故事》其实并不是作者真的早恋了,只是和女一起去买书,却被邻居‘长嘴舌’夸大其词引起了不小的风波;还有《E网情深儿女心》、《就这样默默地喜欢》、《爱在卑微的弦上》、《起点,第二站》,80后青春期的微妙故事那种懵懂和羞涩,让我想起了我们这一代,很纯真,很勇敢,我们敢于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开放且自由,人们追求时尚的步伐也快了很多;还有《与球共舞的光辉岁月》写了作者求学生涯中的趣事和哥们情谊,小小故事却趣味之多。曾经有人说过:一本书看它的价值除了文笔、故事的完整性,更是他文章的吸引力,我想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
第三部分《我的世间百态》有讽刺、有真实,融入了很多的想象力,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常常因为文笔缺乏而写不出好文章,其实有的故事,华丽的词藻反而显得做作了,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也许简单的文字也会给人很强的吸引力,作者感悟人生,感悟人性,实话实说却不乏其味,这真的是一部好书,也许与我们的求学路程有太多的不同,但可以带给我们心灵的洗涤。
读这本书感想真的很多,收获也很多。与作者相比,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与内心相比,我们又是脆弱的,我们没有作者的勇敢,没有作者那种坚持的精神,我们常常游离于文字之间,却没有从中学到实践的东西,我想这是我收获最大的一点,现实中有太多的逆境,我们应该勇敢去追求,用行动为自己的青春书写靓丽的篇章。希望大家有时间也读读这本书,一个人有一种体会,一种感悟,相信你也会收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