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1000字高中

弄点框框来约束生活―― 谈《百年孤独》有感

读完《百年孤独》除了被书中一些极富哲理的深刻思想打动,其实我是不太喜欢那个小城马孔多的。它被漫不经心地建造又被飓风毁于一旦,感觉看不到希望。

这本书真的很奇妙,我可以觉得马孔多就是人的一生,从出生走向注定的死亡,生时的一切死时全部被带走,在世上销声匿迹。但我不想这么深刻的大道理,我比较喜欢想我最喜欢的人物――乌尔苏拉。

作为一个马孔多最早的创始者,有经历了几代兴衰的女人,乌尔苏拉在我眼里是整本书里最正常的一个人。她经常因为重视生活、开拓生活,弄了一些规矩以维持生活。比如,家族近亲不能结婚,因为会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后来就是因为这个规矩被打破他们家族就灭亡了。她还把生活管的井井有条,既能一边经营糖果小生意,保持着大宅子的好客传统(直到费尔南达改变了它),又能在照顾一家人生计同时为未来作出各种打算(比如想把何塞.阿尔卡蒂奥培养成教皇)。

乌尔苏拉是中规中矩的典范,美人儿蕾梅黛丝恰恰相反。她生活极没规律,在半夜吃午饭、讨厌穿衣服,洗澡用长得惊人的时间……这样的自由当然别有一番魅惑,可它却指向死亡,正常人要是被这种生活(美人儿蕾梅黛丝是它的化身)所吸引,大概只有死路一条。

这拿在现代也很有教育意义呀!那些不管是工作狂还是游戏迷、追剧者,不就是被魅惑所染指了不规律的生活猝死或失明吗?要是像乌尔苏拉一样每天有规律地生活,专注地过日子,不就没有这些危险了吗?

可以说,乌尔苏拉一个人撑着整个家庭。如果没有乌尔苏拉苦心经营,就建不了大宅子,也就难以维持家族的兴旺。那个了不起的奥雷里亚诺上校一天到晚做小、或是打仗;阿玛兰沉浸在自己的情感里,手上裹着黑纱;丽贝卡一直追随自己内心的冲动,吃泥土,最后离开这个家;丈夫何塞.阿尔卡蒂奥被绑在树下精神错乱……还有孙子曾孙,遗传了祖辈的怪性格。只有桑塔索菲娅曾帮助乌尔苏拉尽心尽力照顾大宅,但她后来离开了。后来,乌尔苏拉死了,吃掉了秋,大宅子的日益破败也就是整个家族的衰亡,因为没有人去管理和约束,一个后代比一个更荒诞放纵。

在现在,一个家庭如果没有好的规矩并严格遵守,教育是难以成功的。一个人的生活没有条条框框的规范是会走向堕落的。一个企业有企业的内部规章,一个国家要制定完备的法律。这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根本保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前提条件,是极其基础的,也是人类的高级之处。

正如我们的祖先流传的在早晨、中午、晚上进食,也正如路要在特定的地方铺设,生活的条条框框是经验,是沼泽地里的警戒线,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都要学习乌尔苏拉,过有条条框框的生活,不要乱来。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390333.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4年7月9日
下一篇 2024年7月9日

相关推荐

  • 《芝麻开门的秘密》读后感300字

    最近,给我买了几本课外书。其中一本书名是《芝麻开门的秘密》,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芝麻开门、芝麻开门,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有宝藏吗?”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了《…

    2024年4月17日
    48
  • 读《淘气包日记》有感600字

    虽然我读过很多书,但都没有《淘气包日记》好看,如《三毛流浪记》、《绿野仙踪》、《西游记》等,但《淘气包日记》对我终身难忘。这本书就是万巴先生写的,万巴先生叫易吉・贝特利。这本书跟《…

    2024年6月2日
    31
  • 《养花》读后感600字

    【第1篇】 今天,我读了著名现代文学家老舍的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现在捧在手里,读得格外仔细。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的养花实践,所体会到的养花…

    2024年4月7日
    53
  • 《灰熊与猴子》读后感400字

    有一次,我看了《灰熊与猴子》,我非常喜欢看这个故事。 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灰熊整天好吃懒做,不是睡觉就是吃东西。而猴子为了吃果子整天忙里忙外,到处采果子,于是,猴子家里有了很多果子。不…

    2024年4月16日
    47
  • 给爸爸妈妈的信

    这是一篇作文范文1000字作文,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与支持! 亲爱的爸爸妈妈: 您们好! 收到这一封信,你们可能会很吃惊:都在家里,有什么话干嘛不当面说呢?又何必写信呢?其…

    2023年1月12日
    125
  • 红楼梦读后感450字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 巅峰之作,也是为天下薄命女子 唱出的一曲慷慨悲歌。 《红楼梦》中,我最喜欢的 人物是黛玉。她是《红楼梦》的 女主角,姿容绝代,才压群芳, 同 时 又 多…

    2024年6月30日
    23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