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蛾逐火,亦不为失――读《朝闻道》有感
提起这本书,你可能闻所未闻;但一说起它的作者,你便会了然于胸――刘慈欣,相信其代表“地球往事”三部曲已使他的名字人尽皆知。但我想说的是,在《朝闻道》这样的短篇小说中,依然有令人震撼的科学想象与直击人心的社会现象存在,现在便与我一同走进它吧。
《朝闻道》取名于《论语》:“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先前知道了大道真理,之后即可从容赴死。也许有些人会说,这些只不过是儒家思想中比较疯狂的一部分,但在《朝闻道》中,无数科学家竟真的以身践之。
不妨让我们来谈谈这本书的内容:本书以第三视角贯穿全文,以主人公丁仪为首的一一众科学家企图通过排险者得知真理,代价即是他们的生命。然而在这些科学家仙逝多年之后,J仪的女儿依然从事了他的职业。
那么再来说说这本书的背景:或许在大多数人眼中,大刘这样的深爱硬科学的知识分子,大多数都是“书呆子”,然而大刘却用他的笔,他的成就,打破这样的思想固式:“那些刚形成的星云逐渐聚合聚合成形丁仪看它有些眼熟,后来发现那是妻子的眼睛。”这倒与北《回答》中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那是5000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是最震撼人心的,其中- -件即是天上的星空,依此说法,那《朝闻道》即使是使我们仰望星空的力量。在书的开头,丁仪曾携妻女在"爱因斯坦赤道”中作环球旅行,对于女儿“什么也没看见”的说法,丁仪却不以为然――“只有当你用想象力和数学把整个宇宙在手中捏成一个玩具 ,你才能看到真正的美”,他这么对女儿说。正是这一席话,不仅对文文,对像我一样的成干.上万科幻读者,都是一次心灵震撼,一次思想的启迪。
再者,刘慈欣既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字里行间总少不了硬科幻的成分,无论是真空衰变,抑或是大统一模型, 更甚于费尔玛猜想与哥德巴赫猜想,信手拈来,毫不违和。每次读到,又是一次对科学之火的渴望。
然而,纵使如此令人叫绝的艺术特色,也无法掩盖书中众多活灵活现人物。正如前文所言,J仪他们都是各领域的人才,甚至不少是诺贝尔奖得主,放着各国提供的优良条件不要,宁愿化身飞蛾,以身赴死,就为求向宇宙终极之美的一瞥。借文中的话来说,“在一个不可知的宇宙中,我连心脏都懒得跳动了 “他们不是去赴死,他们正在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
与一 众近乎疯狂的科学精英相比,排险者却显得十分”尽职尽责”,直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作为大统一模型的拥有者,他的文明建立起这个宇宙的排险系统,通过大量散布在宇宙中的传感器,监视有生命出现的世界,等传感器发出创世纪能量可以产生的警报后,排险者将亲临该世界进行监督,在这个文明真正创造创世纪能量之前,他不会予以一毫干涉。传感器首次放置在地球,是在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约3亿年前。可不要说这3亿年未免太早了吧,但是对于千万年如一日的外星文明来说,一桩悲剧差点发生–从地球有生命出现,再到人类的出现,再到人类能够直立行走,再到各种社会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速度正与日俱增的加快,难保说上次排险者没有注意到地球,下次再回来,地球已经创造过创世纪能量,引发真空衰变了!
同样令人瞠目的对比,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排险者注意到人类的时间:不是普朗克时代,不是牛顿时代,甚至不是亚里士多德时代,而是37万年前的更新世末期,只因有几个原始人,凝视宇宙的时间多了几分钟。毕竟,“如果那说那个原始人对宇宙的几分钟凝视是看到了一颗宝石,其后所谓的整个人类文明,不过是弯腰去拾它罢了。
阅毕此书,我完全理解了文文的心态,激动之余,亦有喟叹:对于他们来说,宇宙的终极之美就是他们毕生追求的目标,尽管这个美就像是一黑洞,让他们不断付出时间与精力,但他们呢,即使早知如此也宁愿献出生命去追求。单是我一个对科学知之甚少的人都能为其中的幻想彻底折服,心神澎湃,更遑论从小受父亲影响的文文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科幻的认识也更近一步:科幻绝不是单纯的幻想,绝不是微不足道的痴人说梦,而是启迪心灵的清流,是升华思想的神语,想必我翻这几页书就有如此之感,这一定是当初挥毫泼墨以的大刘,所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