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放纵的仙人――读《苏东坡传》有感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苏辙
这个,我在语文的推荐下读了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一直听闻林语堂十分崇拜苏东坡,如今在这本书上有了很大的体现:他将东坡写的生动形象,淋漓尽致,时隔了一千多年的人就这样跃然在书上。多亏林语堂老先生阅读大量资料,苏东坡的札记,诗词,书画… …才有这样的佳作,才能让世人在一千多年以后这么通透的了解一个人。
苏东坡,文星耀世,曜耀寰中,诗词书画,登峰造极,却在官运仕途上饱经坎坷。说他在文学上登峰造极是因为:他的诗简单却又不失哲理,华丽却不显得轻浮。正如其人,总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一颗向上的心;在受宠之时还不曾忘记初心。说他饱经坎坷是因为:在“王安石变法”。在那次变法,他坚决反对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很多人认为他不会做官,没有对政治的敏锐性。可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是他太为黎明百姓着想了!是的,王安石提出的政策固然对国家很好,但对百姓来说,这就是一个负担。可惜,神宗并没有悟到这点,反而几次贬他,是苏东坡自己请求,于是在杭州任通判。也算是被贬谪吧,可是他并没有闷闷不乐,反倒豁达度日,为政清廉。最后依然被召了回来。回来后却依然反对新党,屡次上书。遭政敌怨恨,于是在变法之后又有了乌台诗案:断章取义,恶意曲解。后又被贬到黄洲,穷困潦倒。可他还没有为此心灰意冷。反倒写出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贴》。
至此,我仍想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他一生被贬5次,却没有郁郁终生,反倒他最好的作品都在那一时期大量涌现?为此,我唯一得出的结果却是:豁达,对生死的淡然,这是在童年就有的性格。
可是现在,有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却因为说自己丑而持刀杀人,我不相信一个县高考状元会因为外貌问题导致他作案。于是,我去搜索了他的童年,知道他曾经目睹过自己被法医解剖,自己不仅贫穷且脾气暴躁,上了大学的他,因为一张黝黑的带着青春痘的脸和不好的家境经常遭嘲笑。一次,他和同学们一起看小品演出,同学们哄堂大笑,他却认为同学们是在嘲笑自己,忿然带刀出去,做了令自己后悔一生的行为。
我不禁深思,苏东坡的童年是在邻里周围的人的夸赞下度过的,而这位状元是在父亲的暴躁下熬过的。兴许这就是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吧。所以苏东坡人生道路上多么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中读到的只有乐观向上。不管生在何处,他都能随遇而安,给妓女写诗,与和尚交流,为百姓求雨……四处游历,不高兴时约上三五好友聚一聚,喝喝小酒,赏赏悬月,观月下花影,写诗词歌赋。随性融入骨血,豁达长存心中。我相信,林语堂也是因此挚爱他的。
纵观他的一生,坎坷却未忘乐观,所以他那身处逆境却从未埋怨的精神不会随着肉体的消失而归为尘土,而是在这本书里得到永存,永远的激励那些失意的年轻人们!
【第2篇】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一豁达开朗的人生
“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苏轼用他豪放的笔墨挥洒着,用诗句诠释着自己的人生。而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更是如一颗闪亮的明星,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
林语堂曾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苏轼这位奇人是在语文书上――《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是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贬为黄州。《记承天寺夜游》就是他被贬期间与友人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时,有感而发所写的。从他的诗中,不难看出他随遇而安、乐观开朗的个性。正是因为这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他才能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
岁月哪怕有再多的起承转合也敌不过这颗单纯而固执的心,这颗心早已与千千万万颗年轻的心相融。一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天上地下,惟其独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