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屁股是大部分家长惯用的惩罚方式
同事小卫早晨上班的时候,没精打采的,看起来很疲惫,我上前询问得知,一大早,他的儿子浩浩在客厅扔东西,吵得他没睡好,因此他打了浩浩,还跟孩子妈吵了一架。
我们借此聊起了育儿的话题,小卫说浩浩今年刚上幼儿园,最近有了乱扔东西的习惯,爸爸妈妈怎么说教都没用,有时候,浩浩甚至有点挑衅的看着大人,把东西往地上扔。
刚开始小卫采取呵斥的方式吓唬孩子,起了一定的作用,过了几天,孩子又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扔东西,有一次去朋友家聚会,甚至把朋友家的花瓶扔在地上摔碎了,小卫觉得很没面子,回家后把孩子的屁股都打肿了。
后来,小卫干脆准备了个戒尺,并且立了规矩,以后再扔东西就打手心。我问这个方法奏效了么?小卫说刚开始管用,孩子一看见他拿戒尺就躲起来,还会跟他说:“对不起,对不起,爸爸,我错了。”但最近又开始反复,好像“对不起”变成了扔东西这件事的一个流程,扔完赶紧说对不起。
小卫说:“每次打他,我也很心疼,但我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好的坏的方法都用过了。”
家长们习惯用恐吓、威胁、暂停积极活动的方式来惩罚孩子,在以上方式都没有办法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时,体罚就成了控制孩子的唯一方法。
相信“打屁股”是每个孩子一生中接受的第一次体罚,然而这种方法是不是有效呢?
二、体罚只会起到一时的警戒效果,并不能够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通常情况下,孩子被打的时候,大脑会为了保护自己而暂时封闭,导致他们在精神上抗拒一切,因此他不太可能学到任何教训。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被体罚的经历,回想起来的都是自己如何被打,还有当时恐惧、无助、羞愧的感受,有谁会记得自己是因为什么事情被打呢?更不用说去改正某个行为。
小卫的儿子浩浩之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犯同样的错误,就是因为大人无论用怎样的惩罚措施,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恐惧和疼痛,这些都是负面的影响,并没有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效果。
跟小卫一样,很多家长都不得已对孩子动了手,更有甚者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打,将来有人替你打”。可是体罚孩子就像家暴一样,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无数次。
我有个表姐雯雯的孩子小时候调皮,经常不分场合,随意哭闹,表姐和表姐夫实在没办法只能通过武力来解决,从三岁开始,孩子一犯错误就会受到体罚,轻则是打屁股,重则扇耳光,孩子现在8岁了,小时候的问题依然存在,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性妄为。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指出,打屁股只会起到一时的警戒效果,却会带来一连串潜在恶果。作者金伯莉.布雷恩认为:“正面教育最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对孩子动手。如果你打了孩子,他们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有权利的人可以为所欲为。”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海姆.G.吉诺特博士认为:“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更诚实、更负责。”
三、体罚会给孩子带来怎样负面的影响?
美国著名的麦克林医院的研究员马丁.泰切尔博士指出:“我们发现,在大脑发育早期遭受过忽略和压力的动物在成年后更容易恐惧、焦虑和紧张,我们认为人类也是如此。”
1.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体罚所引发的恐惧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英国有儿童心理研究学者进行过一项对五至七岁孩子的问卷调查,要求孩子们描述被父母体罚时的感受,他们的回答包括:
“像有人用锤子击打你!”
“好痛!是里面痛! 就像要打破你的骨头”
“感觉好可怕!你知道,真的很痛,感到剧痛,我内心感到非常恐惧。 ”
“真地想逃离父母,因为他们脾气很坏而且打得真是好痛!”
“我觉我不再爱我的父母了。”
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听到孩子这些恐惧的感受会怎么想?幼儿时期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正是认知世界的非常可塑期,许多孩子都在这个时期遭受过体罚。原因有可能是扔了一件东西,弄脏了自己的衣服,不小心将饭菜洒在桌子上,或者是在规定的时间没有睡觉,或者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哭闹。
家长们为什么会对一个仅仅几岁的孩子要求这么高呢?他们只是孩子。
2. 被体罚过的孩子更有暴力倾向。
孩子并不会从体罚中学会怎样做,体罚唯一能让孩子学到的是用拳头可以解决问题,大人可以打比他弱小的人,父母能决定对错是因为他们比我强大。
研究表明,儿童受到的体罚程度越高,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会越高;容易产生对兄弟姐妹、同龄人、父母的攻击行为。杜兰大学2010年有一项发现,在研究开始前一个月被打屁股超过2次的幼童,两年后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增加了50%。
2016年加拿大儿科学会和心理儿科委员会一项综合了50年的超大规模综合研究发现:打屁股与反社会行为、侵略性和精神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着正相关。
我的孩子天天在很小的时候也被爸爸打过屁股,小屁股被打得通红,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爸爸打我,是因为他是大人,将来等我长大,他就不敢打我了。”为此,我跟爱人深聊了一次,希望他能够充分认识到体罚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3. 体罚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平静和安静是最利于孩子大脑学习的,如果孩子因为挨打感到愤怒或者害怕的话,就会经常处在恐惧中,注意力很难集中,因为总是被体罚的孩子,会更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他更注重自己的表现是不是符合大人的要求,而不是学习内容本身。
我们也会发现,自己孩子班里表现差的孩子往往都来自于家庭教育有问题的家庭,他们的父母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威胁、恐吓甚至体罚。这样的孩子很难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而更多的是寻求能够让他感觉到温暖的团伙,后果就是到青春期后,孩子更叛逆,更容易加入帮派团伙。
四、不能打,那该怎么办?
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倡情感式引导教育,她拒绝一切消极的方法,认为情感式引导是育儿的核心所在。书中提供了从婴儿时期到儿童时期遇到的各类育儿问题的解决方法。
想要孩子合作,其实有更好的方法,暴力不会达到家长们想要的效果,“管教”的真正意义是“引导”。
1. 停止吼叫、呵斥和威胁,注意对孩子说的话里避免出现“不许”、“立刻”、“马上”、“快点”、“禁止”等命令性词语。运用“描述——沟通——引导”这样的法则,遇到孩子某些不能忍受的行为,先平复自己的情绪,以描述看到的事实为开始去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现在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进一步引导孩子正确的做法。
就像文章开头讲到的浩浩,如果看到小卫可以这样说:“浩浩,我看到你在扔你的玩具,你是不喜欢这个玩具了呢?还是有什么事让你生气?”
如果他不喜欢或者生气,他会直接告诉爸爸,如果他不说话,可以接着说:“如果你不喜欢你的玩具,爸爸可以帮你换一个,或者我们可以提一会儿足球。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可以告诉爸爸,看爸爸能不能帮你解决。”我相信大部分时候,孩子会高兴的和爸爸去踢球了。
这个时候你可以接着跟孩子说:“下次你不需要玩具的时候,你可以把它放回原处,因为有可能你下次还会需要它,如果你把它摔坏了,你就会失去这么好的一个玩具了,对不对?”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表现出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探究,并用和平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协商,也可以让他感受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2. 学会分辨消极后果和直接后果。强化心理学把惩罚分为两种类型,即正惩罚和负惩罚。
正惩罚是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减少行为频率,如,直接批评、打屁股、辱骂等方式来减少孩子做错事的行为。负惩罚是通过消除快乐刺激来减少行为频率,如,家长通过减少游戏时间或暂停有益行动来达到惩罚的目的。
无论哪种惩罚方式都是消极后果而非直接后果。如果孩子贪玩错过了吃饭时间,很多家长会用“不能看电视或不能玩游戏”的方法来惩罚孩子,这就是消极后果,而直接后果是错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饿一次就知道不吃饭是什么后果了。
避免用消极后果惩罚孩子,让孩子承担直接后果。
3. 情感引导的同时设定限度。情感引导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家长要清楚自己孩子的内在个性,根据孩子个性来判断孩子做出某种行为的动机。
B.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管孩子做出什么举动,首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当你的情绪要爆发出来时,低头呼吸是最好的方法。
C.观察和判断:观察孩子的行为,判断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
D.聆听:询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可以聆听他的想法,先听后说。
E.同情:对孩子的想法表示同情,也就是共情。
F.给予引导,设定限度:告诉孩子通常应该怎么做,下次一定要注意什么。
举个例子:天天中午在客厅玩儿飞盘,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在午睡,飞盘落在地上的声音很吵,同时砸到了桌上的东西。
这个时候控制不住情绪的家长会这样做:“吵死了,没有看到爷爷奶奶在睡觉吗?把东西砸坏怎么办?不要再扔了,否则下午你就别想看电视了!”
情感引导式应该这样:“哦,看来你今天中午非常开心,你很喜欢玩儿这个飞盘是吗?”他回答:“对啊,你看,妈妈,他飞得很高。”
我:“的确是个非常好玩儿的玩具,我知道你特别喜欢他,但是爷爷奶奶在睡觉,这样会吵到他们,你可以到你的卧室去玩儿吗?”
他想了一下很配合,去了卧室。我跟过去说:“看,卧室里都是被子、玩偶,软的东西,飞盘也不会砸坏他们,我知道你也不想砸坏咱们家的任何东西吧。”
天天回答:“当然了!”然后他一个人在卧室玩了很久。
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常常很庆幸,学习正确的育儿方式时还不算太晚,还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朝着好的方向去努力。日本和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将“体罚儿童”列入了立法,世界都在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用爱去包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