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这两句是说,洛阳古道,悠悠漫长,从此一别,我们何年才能再次相会?一个“何”字,强调了后会难期,再逢不易,流露了离人之间隐隐的哀愁。
出自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之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
⑴银烛:明亮的蜡烛。
⑵绮筵:华丽的酒席。
⑶离堂:饯别的处所。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⑷“明月”二句:说明这场春宴从头一天晚上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长河:指银河。
⑸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参考译文
银烛吐着缕缕青烟,金杯对着盛筵美宴。
离堂上思念朋友情,分别后山川路途远。
明月隐蔽高树之后,银河消失曙色里面。
前往洛阳道路漫长,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赏析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春。这时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旋即写成这组离别之作。第一首诗写作者第一次离开家乡赴东都洛阳告别宴会上的场景,充满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组离别之作,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前首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金樽对绮筵”,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首联采用对偶句形式,“青”与“绮”相对,都为绿色的意思。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琴瑟”,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唏嘘。颈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写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表明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难舍难分时刻终于到来了。尾联两句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作者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这个结尾,感情真挚,语言质朴,具有沉郁厚重之美。
第一首诗虽写眼前景,心中情,却有所继承和借鉴。有人指出,此诗“从小谢《离夜》一首脱化来”。《离夜》即谢朓《离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写一次夜宴。两相比较可知,陈诗在章法、用语等方面都明显受了谢诗影响。但陈子昂并没有简单地模拟前人,而是有所创新。谢诗较直露和简洁,陈诗则婉转而细腻,在结构上更善于回环曲折地精心布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次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再以宏大的时空背景烘托出宴会之久与友谊之长,最后以展望征途来结束全篇,层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