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年代》读后感600字:
1980年代是具有中国民族性的历史记忆。不仅对国内经济学者来说,那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的年代。对于同样处于这个时代的各个阶层,同样是一个光荣与梦想的时代。
在改革初期,孙冶方、薛暮桥、于光远等老一辈经济学家,以接力的形式,完成了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为政治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随后,经济学者组成的决策咨询机构,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中央银行、利用外资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个性解放的八十年代,经济学家有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他们分为三代人,但三代之间并没有论资排辈的隔阂。他们敢于坚持真理,彼此间也有着真挚感情。
如果将改革开放比喻成“摸着石头过河”。那么,改革初期是如何判断石头在哪儿的?能不能预见到,在深不可测的河水下面,一共有多少石头?哪些石头才能通向彼岸?要知道,今天的经济常识,在当时还是禁区,很多宝贵经验,那时候还不知道是福是祸。每一次观念刷新,都要面对风险和代价。
在中国当代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里找到解答。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改革,会吸纳某一派经济学观点,这也是经济学家影响政策的主要方式。但在当时的中国,却呈现出一种相当独特的现象:在整个八十年代,国家最重要的经济政策来自整个经济学家群体。他们在群体性、大规模、全方位地向国家建言献策。这些建议以很高的效率转化成了政治决策,应用于改革开放的前沿。
那时候的经济学家,虽然没有多高的职位,收入也普遍很低,但他们普遍感到幸运。因为那是一个英雄不问来路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展露思想光芒,参与国家命运。在世界经济学历史上,除了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如此被重视过。
于是,这个时期被称为是中国经济学界的“光荣与梦想”时代。那“是经济学家没有和商人结合的时代,是经济学人参与影响决策的时代”。作者:嫡传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