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暴力”中解放——《明亮的对话》读后感1500字:
从“语言暴力”中解放——《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是一本好书,然我感悟很深刻。语言是我们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向别人传达自己思想的有效手段。然而,一旦语言沾染上暴力气息,变得随心所欲,我们不能保证它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我说的话只是代表我自己想法,不带有攻击或暴力的色彩。”你看,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我自己想当然的认为,没有经过严密考证和调查研究,又怎么知道别人没有因为我的话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或伤害呢?
凡事考虑后果,自己说得话要自己负责,这不假。现今,越来越多的网络暴力呈现在我们面前,在网上说话似乎不用负什么法律责任,那些带有攻击的、丑化意味的文字以无所畏惧的姿态出现在微博等各个社交平台上。两派粉丝为维护各自偶像的形象展开骂战、对不喜欢的明星艺人肆意“泼脏水”、进行人身攻击等诸多网络语言暴力事件频频出现。这些网络平台似乎不需要讲道理,只要卯足劲坚定自己的看法、拔高自己的姿态、卷起袖子不断的骂,好像就可以取得胜利似的。但是,我们真的只有这样吗?我们真的不需要正大光明的讲道理、进行一场明亮的对话吗?
答案当然是我们需要,而且是需要正确的、公正的说理。“说理是与人类的和平需要结合在一起的,说理是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作者徐贲在他的《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如是说道。我们不想做语言的暴力使用者,很需要掌握这种说理的方式,更应该明白在现实生活中说理的重要性。“说理是摊开的手掌,不是攥紧的拳头。”攥紧的拳头能够打倒你的敌人,并不能使他心悦诚服。摊开的手掌建立在一种平等的、合理的逻辑基础上,用强有力言论的把道理传达出去。拿着匕首的、相互谩骂的对话不符合中国传统以来的和谐观念,也并不实用。
那什么才是说理呢?“别人说”、“大家都说”、“大家都这么认为”,带了这些字眼的话似乎就有了很大的说服力,可以使一个陈述的看法变成一个事实。但是事实是需要实践来证明的,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支撑的。比如说“小明总是迟到,他不是一个好人,大家都这么说。”那是不是可以就此认为小明不是一个好人呢?虽然大家都这么说,但是我并不认为小明不是一个好人,这又回归到个人意见上,而且“迟到”和“不是好人”并没有因果联系。说理是需要逻辑支撑的,逻辑又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逻辑严密地说理,语言也会谦和有礼,不带暴力性的字眼,不带吵架的腔调,更容易让双方站到平等的位置上,也更容易让对方信服。我们大学开的逻辑学课不就是为了培养我们严密的、有条理的逻辑思维么?
虽然在很多时候,依靠说理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往往没有暴力来得迅猛简便,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以暴力的方式并非是对问题的最终解决,而是制造了更大的矛盾。赤裸裸的语言暴力,反而显示出这个人内心压抑的暴力因子和不文明的思想。·试想想,一个外表文质彬彬的人,却用极端的、攻击性的言语方式来讲道理,我们是会对他喜悦非常,还是心生厌恶呢?即使他没有明确指向,我们也对这样的交流反感。所以说,我们处在这样一个进步的、文明的世界,理应用一种礼貌的、合理的方式进行交流。说理即是这样一种需要真切对待、合理使用的方式。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说话特性决定的。”说理是一种教养,往往反映出的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境界。你怎样对别人说理,也许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相处的模式。一言不合就争吵,用暴力的语言攻击他人,从来不是现实生活中所需要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语言暴力”中解放,平等地、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有逻辑的、有条理的进行说理,本应该成为我们更好的方式手段。而且说理并不是非要辩论出一个我对你错的结果,所以,何必以咄咄逼人、誓不罢休的姿态对待别人呢?作者:李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