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的诗意: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诗人设想朋友在岸边长久地眺望江上,可谓从对面落笔,以景结情。
出自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释
⑴颖(yǐng)口:今安徽寿县西正阳关。颖水由颖上县东南流至此入淮,春秋时谓之颖尾。寿州:州治在今寿县。
⑵芦花:芦絮,芦苇花轴上密生的白毛。秋兴:因秋而起的感怀。
⑶长淮:宽阔的淮水。
⑷低昂:时高时低。
⑸白石塔:洁白石头砌成的塔。
⑹棹(zhào):船浆。黄茅冈:泛指长有黄草的山冈。
⑺软:柔和。
⑻故人:指送行人。苍茫:模糊迷茫的样子。

参考译文
我日夜兼行向着那遥远的江海,枫叶芦花点缀得秋天情趣深长。淮水缥渺不明,天际忽远忽近,岸边的青山随着船儿低落高涨。已能望到寿州那高高的白石塔,小小的船儿还不曾绕过黄茅冈。波平风柔仍然看不见老朋友啊,只因他们久立的地方烟云迷茫。

参考译文二
我日夜朝向江海而行, 沿途的枫叶和芦花使得秋意更浓。长而宽广的淮河,突然使人对天空是远、是近,产生了迷惑。河旁的青山,似乎长久地随著船只的起伏而忽高忽低。不知不觉中,已经远远地看到寿州的白石塔。 但我们这艘小船(短棹)还未驶入黄茅冈呢。  于轻风平波之中,我仍望不到,那位久立于烟雾苍茫中的老友。

赏析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熙宁四年(1071)六月,东坡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任杭州通判。七月离开汴京,沿蔡河舟行东南赴陈州,历颍州,十月,出颍口,入淮水,折而东行,至寿州,过濠州、临淮、泗州,渡洪泽湖,又沿运河折而东南行,经楚州、山阳,抵扬州,渡江至润州、苏州,以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这首诗是他赴杭途中由颍入淮初见淮山时作。
作者去国离乡,心情难免忧抑,然而面对水天相接,自然流出秋天行旅的逸兴。首联写出了之心情沉重,表达了仕途险恶,应远避是非之情。中间两联写景,前写淮河青山壮阔之景,后写已到寿州之所见,暗示了作者怅惘不安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的感慨。尾联以淮河烟波之迷茫点出前途之迷茫,以抒情结尾,曲折有味。这首诗可说是文辞、对仗具佳,自然流畅,景情交融,韵律优美,以实写虚的代表作品。
第一句“我行日夜向江海”,实写由汴京赴杭州的去程,言外却有一种“贤人去国”的忧愤抑郁之情,有似古诗“行行重行行”,有似“相去日以远,衣带日以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些诗句中所包含的意蕴来。王文诰说:“此极沉痛语,浅人自不知耳。”这领会是不错的。东坡此次出都,原因是和王安石政见不合,遭到安石之党谢景温的诬告,东坡不屑自辩,但力求外放。其通判杭州,是政治上遭到排斥、受到诬陷的结果。“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意,言一天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暗示了一种对朝廷的依恋、对被谗外放的忿懑不堪之情。全诗有此起句,以下只是实写日日夜夜的耳闻目见,不再纠缠这一层意思,但整个诗篇却笼罩在一种怅惘的情绪里。这是极高的艺术,不应该随便读过的。第二句点时令。东坡以七月出都,十月至颍口,其间在陈州和子由相聚,在颍州又一同谒见已经退休的欧阳修于里第,颇事留连。计算从出都至颍口这段路程,竟整整花去了一个秋天。“枫叶芦花秋兴长”,形象地概括了这一行程。
中间四句是题目的正面文字,其描写中心是“波平风软”四字。这是诗人此时此地的突出感受,是审美对象的突出特征。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二句是一篇的警策。这里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和华丽的词藻,更没有什么冷僻的典故,只是冲口而出,纯用白描,言简意深地表现了一种难言之景和不尽之情,表现得那么鲜明,那么新颖,那么自然。诗人把自己的亲切感受毫不费力地讲给人们听,使人们感到这一切都活脱脱地呈现在眼前。这种境界,是那些字雕句琢、“字字挨密为之”的诗人永远也达不到的。东坡谈艺,尝言“求物之妙”好像“系风捕影”,诗人不仅对他所写的东西做到了“了然于心”,而且做到了“了然于口与手”。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抓住了此时此地的“物之妙”,而且做到了两个“了然”的例子。淮水源多流广,唐人尝称之为“广源公”。诗人沿着蔡河、颍水一路行来,水面都比较狭窄,沿途所见,不外是枫叶芦花的瑟瑟秋意,情趣是比较单调的。一出颍口就不同了,面对着水天相接的广阔的长淮,顿觉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忽迷”二字表达了这种情景交融的新异之感。而两岸青山,连绵不断,隐隐约约,像无尽的波澜,时起时伏。诗人此际,扁舟一叶,容与中流,遥吟俯唱,逸兴遄飞,他的心和江山胜迹已融合在一起了。究竟是山在低昂,水在低昂,船在低昂,他说不清;他只觉得一切都在徐徐地流动,徐徐地运行;他处在一种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中,他完全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了。七个字写出了船随水波起伏,人在船上感觉不出,只觉得两岸青山忽上忽下;其中“久与”二字写出了“波平风软”的神情,也曲折地暗示了诗人去国的惘惘不安、隐隐作痛,“行道迟迟,中心有违”的依约心情。这两句诗,看来东坡自己也是十分得意的,他在后来写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诗中写道:“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重复用了这首诗的第四、第七两句,只换了一个“沙”字,一个“孤”字。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二句振笔直书,用粗笔浓涂大抹,一气流转,使人忘记了这中间还有对仗。寿州的白塔已经在望,要到达那里,还得绕过前面那一带黄茅冈。说“已见”,说“未转”,再一次突出了“波平风软”的特色。这里的黄茅冈不是地名,而是实指长满黄茅的山冈,前代注家已经辨明过了。
七、八句乘势而下,用“波平风软”四字总束了中间四句描写;用“望不到”三字引出第八句这个抒情的结尾。不说自己急于到达寿州,却说寿州的故人久立相待,从对面着笔,更加曲折有味。后二十三年,东坡尝纵笔自书此诗,且题云:“余年三十六赴杭倅过寿作此诗,今五十九,南迁至虔,烟雨凄然,颇有当年气象也。”据东坡这段题记,知至寿州之日当有小雨。此诗“烟苍茫”三字就是描写那“烟雨凄然”的气象的。又,诗中所称“故人”不知指谁,翁方纲《石洲诗话》说“故人即青山也”,义殊难通。以本集考之,疑此“故人”或即李定。与东坡同时有三个李定,此李定即《乌台诗案》中所称尝“承受无讥讽文字”者。其人此时在寿州,东坡有《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诗可证。
这首诗情景浑融,神完气足,光彩照人,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赏析二
首联“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点明被外放的季节、行走路线和地点。接下来几句,便在“秋兴长”三字上做文章。
颔联“长淮忽迷天远 近,青山久与船低昂”两句,开拓了一幅旷远迷茫的画面,这是幅远景,也是这幅贤人去国图的背景。诗人以自我为中心,将目力投向天涯尽头:长长的淮河消逝在 天地尽头,远处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即,久久地停留在视野中,与行船起伏上下。这两句诗紧扣诗题“出颍口,初见淮山”,形象地道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感受:诗人出京是沿着蔡河、颍水南行,蔡河、颍水水面狭窄,加上两岸为平原,景色较为单调,但一出颍口、入淮河,气象就截然不同了;淮河水天相接,气象万千,一直延 伸到天地尽头,青山也浮现在地平线上,与行船上下低昂,诗人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中间四句皆是写景状物,尾联“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则是由物到人、即景抒情。“波平风软”写细绵秋雨中的淮河水面。“风软”是因,“波 平”是果,而这又造成了苍茫烟雨的景象。其中的“平”,尤其是“软”,已不是客观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望不到”则由物到人,着重抒写了 故人情谊。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96920.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4月3日 06:36
下一篇 2023年4月3日 06:36

相关推荐

  • 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阅读答案赏析

    出都留别诸公(其二) [清]康有为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 眼中战国②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 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③。 (选…

    2023年4月9日
    170
  •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全文翻译赏析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  想那花草树木都要凋零啊, 唯恐美人也将有暮年到来。   [出自]  战国&nbs…

    2022年12月17日
    470
  • 韩愈《夜歌》阅读答案

    夜歌 【唐】韩愈 静夜有清光,闲堂仍独息。 念身幸无恨,志气方自得。 乐哉何所忧,所忧非我力。 1.结合首句,试分析此诗是如何体现“闲”的?(5分) 2.结…

    2023年3月12日
    222
  •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固定反问句式   1."不……乎""不亦……乎"是较委婉的反问说法,即"不是吗",或者"不也…

    2022年11月22日
    191
  • 三国演义文言文精彩片段摘抄

    三国演义文言文精彩片段摘抄   1、却说陈式引兵行不数里,忽听的一声炮响,四面伏兵皆出。式急退时,魏兵塞满谷口,围得铁桶相似。式左冲右突,不能得脱。忽闻喊声大震,一彪军杀入,乃是魏…

    2022年12月4日
    217
  • 《后汉书·马援传》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后汉书·马援传》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后汉书·马援传》是写马援这个人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后汉书·马援传》文言文翻译及答案,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后汉书·马援传》文言文翻译…

    2023年1月5日
    219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