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1.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2.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赏析: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花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花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