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解题方法

高考文言文解题方法

  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分四个方面:一是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这一项包含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词类活用、文化常识等各方面的内容;三是筛选文中的信息;四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的选材不再局限于史传类的文章,而是日趋丰富多样。因此,平时阅读文言文要各种文体兼顾。

  对文言实词考查较多的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要注意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对虚词的考查重点是具体语言环境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基本原则是“疑而有定”,即某一个虚词的用法表面上看好像难以确定,但实际上有明确的释义和用法,不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白话文,要求做到“信”(忠于原文)、“达”(准确表达出原意)、“雅”(简明通畅、有文采)。句子翻译涉及常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的还要求表达出语气、情感、态度。

  筛选文中的信息,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识别和区分,找出基本信息,与题干中的内容相对照,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大多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对要筛选的范围、题干作了明确的限定,考生根据要求判断待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之所在。这种对文言文中重要信息的归纳和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是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起出题考查的,由于试卷采用的是客观题,所以并不要求考生作主观的评价。在答题时,主要考虑出题人对所选文章的内容等评价是否正确。

  文言文阅读题的设题,大多是四道:一是词语解释。此题多数考实词的解释,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另外,有的实词与虚词合在一起出一道题;有的实词、虚词各出一题。2014年江苏高考题中就专门对虚词“其”设置了一道选择题,虚词大多考查比较意义和用法的异同。二是信息筛选。这种题目常见的命题方式是题干中限定信息指向,大多将6个句子组成4组,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三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合出一道选择题,多数是选出概括分析错误的一项。四是翻译。翻译考查的是学生的对文言文正确理解的能力,包括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方面的内容。

  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可代入句中,结合上下文,反复印证。另外要特别注意词的多义、词的活用、词的古今异义、通假、词的偏义等文言现象。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理解句意为前提,根据词在句中的位置,抓住语法功用、分析逻辑关系、明辨词性、熟记固定结构等来断定词性和用法。

  翻译文中的句子,要遵守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特别注意根据语境理解词义。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努力做到字字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要译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句式。常用的方法是:

  1.留。保留古今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语。如专有名词中的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多保留原句的结构形式,不得随意变换词序等。

  2.增。文言句中省略成分多,翻译时要将省略的内容增添进去,以求句子完整。

  3.删。对无法译出和不必译出的一些虚词,翻译时要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词、表示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4.调。指句式的调整,特别是变式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进行调整,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规范。

  5.换。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换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句式,如古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等。

  做信息筛选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1.审明题干要求,细致辨别。

  2.紧扣原文,分清主体。解题时结合原文,分清谁是当事人,以防主体与对象错位,从而导致张冠李戴。

  3.进入语境,确定句意。

  4.逐一比较,确定答案。根据题干的要求,逐句分析,运用排除法,最终确定答案。

  做“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整体把握,避免一叶遮目,不见泰山,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2.联系试题,回扣原文,做出的判断在原文中一定要找到可靠的根据,切不可凭借自己读完原文后留下的印象去对选项做判断。

  3.利用选项,帮助对原文疑难之处的理解,加深对原文思想内容的认识。试题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其余三个都是正确的。这些选项实际上起到了注解疏通的作用。所以在确定答案之前,我们不妨把四个选项都当作正确的看待,代回原文,然后再回读。之前对原文理解不太深刻的地方,借助选项,就会加深理解,甚至原来读得不太懂的地方,借助选项而读懂了。这种题型,解释正确的,往往是考生平时学习中未接触过的,比较难的字词;而有错误的选项,往往是考生以前接触过的,或者是按照一般的高中生水平应该能理解的。因此,对眼熟的字词不可轻视,防止落入出题人设的陷阱之中;对眼生的词语也不要畏惧,不能凭自己的想当然而轻易肯定或否定,要把各个选项逐一同原文的表述核对,确定错误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表述,从而准确判断出答案。

  4.掌握命题规律,做到胸中有数。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错项中“误区”的设置。所谓“误区”,就整体而言,都是对文意的误解。但就具体而言,又各有不同。不过这里所列举的`常用命题规律的分类,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分类,只是为了论述方便,从某个角度划分而已。如果换个角度,又可以归到另外的规律中。

  常见的误区设置规律有以下五点。

  ①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指本来是张三做的事,结果归到李四的头上。如2011年江苏卷第7题C项中的“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原文中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选项中说是陈公弼,所以错了。

  ②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指文中没有的内容而强加在选项里。如2xx年大纲卷第19题B项中的“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原文中并无相关的记述,属无中生有。

  ③错解或曲解词语的意思。如20xx浙江卷第18题D项把原文中的“迁”错解为“贬谪”。

  ④偷换概念。“偷换概念”指原文中表述的人、事、地、时等方面的内容转换为选项的时候,出题目的人故意混淆概念,以此来考查考生对原文理解是否准确。如2014湖南卷的8题B项“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原文的表述是“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而B项的翻译和后文中一句“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弥灾之功在焉”,两句混淆翻译了。

  ⑤事理与结论缺乏可靠的根据。

  这里列举的这几点只是笔者对历年高考语文部分试卷中文言文的归纳概括。实际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中错误选项的设置还有许多规律,如牵强附会、言过其实、颠倒事实、说东指西、范围模糊、概括不当、正误互杂、真假掺半,等等。这里给所有2015年的考生一个特别的提醒:备战高考,知己知彼,方能战无不胜。而高考的时候,应以不变应万变,即坚持用选项核对原文,找出错误,作出的判断一定要在文中有可靠的根据。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1063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2年12月3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3日

相关推荐

  • 《点绛唇·乙卯登绝顶小亭》阅读答案

    点绛唇 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叶梦得(1077~1148),南宋…

    2023年4月12日
    158
  •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有哪三大技巧呢

    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有哪三大技巧呢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复习的三大技巧?   一、诵读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和知识   传统的国文教学十分讲究熟读成诵,而今天教师的常用讲解分析取…

    2023年1月10日
    154
  • 文言文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上)

    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 1. (2016届河北省武邑中学高三上学期周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022年12月17日
    163
  • 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原文及翻译   导语:欧阳修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欧阳修《大理寺丞狄君墓志铭》原文及翻…

    2023年1月6日
    166
  • 于园的文言文翻译

    于园的文言文翻译   《于园》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大家张岱所写的一篇文章,于园因奇石而得名,这篇文章是张岱浏览于园的所见所感。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于园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2023年1月7日
    169
  • 《春日》

    朱 熹 胜日①寻芳泗永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②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中说理,历来遭到非议。理语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但王夫之认为诗原于情,理原于性,未…

    2023年5月13日
    144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