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鉴赏】关于这首散曲的作者学术界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不是马 致远的作品,是无名氏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宋玉在《九 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 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 行民族等级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 活,饱尝羁旅之苦。这首散曲便表现了漂泊天涯的羁旅愁怀。
开篇作者一连描绘出九幅画 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 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景中有 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在阔大 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 泊天涯的悲痛心情。摆脱系连词 而直接以名词性意象的组合来描 绘景物,在诗词中就已出现,如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 筠《商山早行》),“桃李春风一杯 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 黄几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全部是名 词的连缀,省却了一切连接、交代和修饰,而直接地将几个意象如蒙太奇 一样地组合起来,“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潜在 的联系,似离实合,藕断丝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 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暂时中断了语言的线性叙述进程,而使诗的语言更为 简洁凝练、更为饱满有力,大大增强了诗歌意象、空间呈现的功能。
相较这些诗歌,这首小令在意象并置方面仍有其独特之处:一是它的 意象都是自然与社会中普通寻常之物,它们的组合就显得更为自然,虽然 省略了系连词,却不让读者感觉跳跃性很强,比较容易理解;二是在每个 单字的名词前都用一个形容词来修饰,既带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又减 低了意象的密度,从而在情感的表现与渲染上,造成一种强大的聚合效 应,即“意象的和弦”。三是既对偶工整,又层次分明,作品在整体上也表 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枯藤老树到小桥流水,再到绵远的古 道,空间层层延伸,视野逐渐扩大,错综有致,作者的情感也随之有了微妙 的变化,耐人寻味。结尾两句作为曲眼,画龙点睛,将作者的悲愁思乡情 绪表达得非常丰富。
这首散曲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 绘出一幅凄清感人的天涯游子深秋漂泊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凄苦 的心境。因此,这首小令自产生起就备受推崇。元周德清《中原音韵·小 令定格》评此曲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誉为“寥寥数语,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吴梅《顾曲麈谈》也 说它“直空今古”,“明人最喜摹仿此曲,而终无如此自然,故余以为不可及 者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