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芳草》
芳草知谁种?缘阶已数丛。
无心与时竞,何苦绿匆匆?
【注释】
(1)这首小诗,当是作于二次罢相返金陵之后,作者已近花甲之年了。
(2)缘:沿。
(3)竞:争胜好斗。
(4)匆匆:同“葱葱”,生长茂盛、长势旺盛。
【赏析心得】
这是一首即景遣怀之作。
“芳草知谁种?缘阶已数丛。”作者随意一看,无心自问:这些萋萋芳草,是谁种的呢?不知不觉,已沿着阶梯长满好几丛了。“无心与时竞,何苦绿匆匆?”小小青草,自生自灭、甘守寂寞,从来没有想到与谁争胜好强。诗人想,既然如此,那你为什么长得如此郁郁葱葱、惹人喜爱呢?作者对小草无端的责备,看似无理,却事出有因。王安石在第二次罢相之后,就在江宁府城东门和钟山正中间,一个名叫白塘的地方盖了几间房屋,周围种了一些树木,且凿渠引水,将低洼地改造为水塘,稍作修整,便取名为“半山园”。
从此,他就在半山园内写书吟诗,或围着它周围,有时骑马,有时骑驴,外出游玩一下,表面上,他不管不闻天下事了。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围绕着新法的推行,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一天都没有停止过。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去世了,保守派重新登台,尽废各项新法。但此时新法在神宗、王安石及其他改革派的力推下已经执行了十几年,其对国对民的好处初步可见,即使地主阶级的利益也从根本上得到了确保。新法就像芳草那样,旺盛的生命力日益显现,连当时的反对派苏轼兄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却不顾青红皂白,彻底否定新法,并不惜造假诬陷,将改革派统统排斥出局。正因为保守派像铲除小草那样不遗余力,誓要连根拔掉,才使改革派代表王安石蒙冤千年,直到现代才还其本来面目。
《芳草》小诗篇幅不大,分量不轻,意义不小,它记录着历史沉重的千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