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选二》
(一)
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
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
【注释】
(1)范成大于淳熙元年至四年(1174—1177)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淳熙四年六月,范成大奉命调回朝廷,离蜀东归途中,他在州写了《州竹枝歌九首》,这里选的是第五首,作者时年五十二岁。州:今重庆市奉节县。竹枝歌:又名“竹枝词”,本古代乐府歌曲名,源出巴渝。后人以七言绝句为体,专咏地方风土人情,富有山歌意味,对这类民间歌谣,故称“竹枝词”。
(2)头:发、髻。老媪:古代对年老妇女的统称。白头老媪:白头发老婆婆。簪:插戴。
(3)黑头女娘:黑头发的年轻姑娘。髻丫: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丫:分叉的东西都叫丫。三髻丫:此指梳成三个发髻。
(4)儿眠:背上的婴儿睡熟了。
【赏析心得】
作者帅蜀四个年头,在地方上颇有建树。孝宗淳熙四年(1177)六月,朝廷命他离蜀东归,欲付重任。作者乘舟,沿江东下,至虁州,在这三峡地区——竹枝词的发源中心稍作逗留,对当地风土人情饶有兴趣,将所见所闻写成《虁州竹枝歌九首》,这是第五首。
“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作者一到三峡地区,就发现山里妇女,不分老幼,都特别爱美。白发老婆婆,在头上发结上戴一朵大红花,白上插红,老来还俏,特别精神;满头乌发的年轻姑娘,将浓密的头发梳成三个发结,分叉于头上,多彩丰韵,秀美潇洒。“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细心采风的作者又发现,山里妇女更爱劳动。年老和年轻妇女,一天到晚,一年到头,辛勤忙碌、不辞劳累。她们刚刚结束采桑养蚕的劳动,又将熟睡的儿孙婴孩背在背上,爬上茶山去采茶。
这首诗,充分反映了山区妇女的劳动生活,是怎样的辛苦紧张,又生动地表现了劳动妇女爱美的天性与生俱来,尤其会在头上下功夫,尽显顶上风流。更令人感动的是,作为封建时代的达官诗人,能写出如此通俗的“竹枝词”激情地讴歌山民的劳动生活,表达自己的喜爱、欣赏、关切与体贴之情,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
白帝庙前无旧城,荒山野草古今情。
只余峡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
【注释】
(1)这是作者离蜀东归,途经三峡写的《州竹枝歌九首》第七首。
(2)白帝庙:在白帝山上,今犹存。公元前35年,公孙述为东汉光武帝刘秀所灭。后人在白帝山修筑庙宇,供奉公孙像,是为白帝庙。白帝城:原在州城东白帝山上。西汉末,公孙述在白帝山上筑城称帝,后旧城已废。
(3)古今情:源自唐诗人李商隐《览古》诗:“草间霜露古今情。”
(4)一堆石:指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急流漩涡、异常险急。
(5)人心未肯平:堆石拦流,激起波浪,好比往事已成过去,但人心不平,犹如滟滪堆中流击水,激腾不平。
【赏析心得】
这是作者借古喻今,另有所指的咏古诗。
“白帝庙前无旧城,荒山野草古今情。”作者登上白帝山,鸟瞰山下,长江依旧滔滔流水;再看山上,有庙无城,往事悠悠涌上心头。历史陈迹,独挑蜀汉。想当年,刘备依山筑城,以白帝城为要地,先防吴后征吴,兵败之后,死于此地。现在,无论是西汉末公孙述的白帝城,还是蜀汉时刘备的白帝城,都已荡然无存。只有荒山不变、野草不尽,饱含古今之情,阅尽人间沧桑!但它们都默默无声,没有任何表示。“只余峡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锐气尚存的作者倔强地环顾四周,只见峡口还有一堆石(即滟滪堆)屹立江中,激起朵朵雪花似的波浪,发出轰轰的不平之声。这日夜不息的咆哮,就是刘备、诸葛亮愤恨统一大业未成发出的千年兴叹!作者当时正值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之际,大河南北多少爱国志士、黎民百姓都像一块块滟滪石,在黄淮两河中流击水,日夜发出收复失地的强烈吼声。弦外之音是,为什么偏安一隅的当今朝廷,对汹涌澎湃的人心呼声充耳不听,坐失良机,宁做千古罪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