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英《金缕歌·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吴文英

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暗追前事。战舰东风悭借便,梦断神州故里。旋小筑、吴宫闲地。华表月明归夜鹤,叹当时、花竹今如此。枝上露,溅清泪。

遨头小簇行春队,步苍苔、寻幽别墅,问梅开未?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

 

【注释】

履斋先生:即是指吴潜,字毅夫,号履斋,淳祐中,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景定初,安置循州卒,沧浪:亭名,苏州名胜,沧浪亭原为五代末年吴越中吴节

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诗人苏舜钦买下此地筑亭其上,故名。南宋时为韩世忠别墅。英雄:即指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战舰东风:指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大捷。遨头:太守的代称。东君:原指春神,此处指吴履斋。

【鉴赏】

题中“履斋先生”是指吴潜,观文殿大学士,封庆国公,是位爱国名臣,曾任苏州地方官,吴文英曾为其幕僚。“沧浪”,亭名,在今苏州市南。五代末年吴越中吴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北宋诗人苏舜钦买下此地筑亭其上,故名。南宋时为韩世忠别墅。因此,本词是写词人在苏州与吴潜等人于沧浪亭赏梅有感而作。

这首词一反词人一贯的婉约手法,其风格苍凉悲壮,境界雄宏高远,反映出词人关心时事的爱国激情。这是与词人当时所处的政治局势有关。词人处在南宋后期,由于当时长期对峙使得南宋国力大为削弱,而南宋统治阶级习于苟安,不思恢复,沉溺于歌舞之中。正是在这种外有强敌逼境,内有权奸误国的环境中,词人写下了这首气魄宏大的词。

上阕从韩世忠的沧浪亭写起。“乔木生云气,访中兴、英雄陈迹”,“英雄”即指韩世忠,“陈迹”则指沧浪亭。然后词人选取了英雄一生最重要的功绩来写。“战舰东风悭借便”,便是指韩世忠黄天荡大捷。“旋小筑、吴宫闲地”,英雄虽然于吴地买到别馆,却念念不忘中原故土,“叹当时、花竹今如此”,借此抒发了词人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感慨。最后加重了笔调,“枝上露,溅清泪”,树梢上洒落点点露水,仿佛淌下清冷的泪滴。词人托景寄意,抒发出对英雄的无限景仰和悼念。

下阕“遨头小簇行春队”,以赏梅开启。接下来“重唱梅边新度曲,催发寒梢冻蕊”中的“重唱”、“新”、“催发”,有力地表现了词人力图改变现状、积极进取的爱国热忱和抱负。“此心与、东君同意”。“东君”则是吴履斋,道出二人忠款之心。然而“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想到南宋统治者的无能,国势日衰,词人不禁心中涌起悲愤之情,但所能做的却是“怀此恨,寄残醉”。词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更显苍凉,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本词蕴含着勃郁不平之气,境界高远,明显地反映出词人的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2310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7日 00:59
下一篇 2023年5月7日 00:59

相关推荐

  •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安重诲,应州人也。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明宗镇安国,以为中门使,及兵变于魏,所与谋议大计,皆重诲与霍彦威决之。明宗即位,以为左领军卫大将军,枢密使,兼领山南东道节度使。固辞不…

    2022年12月17日
    309
  • 夏本纪与九州考文言文

    夏本纪与九州考文言文   【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九州,即“冀州、沇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根据这些记载和邰地理,完全可以断定这九个州实为一州,都…

    2022年11月28日
    241
  •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点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

    2023年1月11日
    237
  • 王安石《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宋•王安石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稽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

    2023年1月2日
    209
  •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廌传 李廌,字方叔,其先自郓徙华。廌六岁而孤,能自奋立,少长,以学问称乡里。 谒苏轼于黄州,贽文求知。轼谓其笔墨澜翻,有飞沙走石之势,拊其背曰:“子之才,万人敌也,抗…

    2022年12月31日
    252
  •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 (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 (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 (增加…

    2023年1月11日
    228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