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运用劳动经济学中相关理论,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1.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2.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4.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笔者认为“就业难,难就业”的原因主要来自大学生自身、用人单位和社会三方面。
1.自身原因
(1)毕业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是选地域。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这导致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二是挑单位。大学毕业生都希望选择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三是重薪酬。高薪水、高福利等盲目求富观念在大学生中流行,带来了就业难。
(2)毕业生综合素质缺憾。一是学业不精。有的学生在学校里只是混,没有静下心来学习。二是社交能力欠缺。说话办事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交际公关的能力欠缺。三是缺乏社
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很不重视社会实践,甚至连学校要求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不能认真完成,更谈不上学到具体的实践。
2.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选择大学毕业生,最主要是看重学生如何“调整就业心态”,而“提高职业素质”、“提高技能”反倒其次;而大学生甚至学校看来,“提高技能”及“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调整就业心态”并不重要。用人单位认为“德才兼备”是用人的恒久标准,单位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自身的重视程度要高得多。
3.社会原因
(1)出口减速。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造成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国的出口。有研究证明,在中国经济外向度较高的情况下,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 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20万人的就业。受负面影响较大的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
(2)从紧的货币政策。从2008 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企业资金的获取难度加大,投资受到约束。全国工商联最新的调查显示,2008 年一季度全国税收增长33.8%,而私营企业税收增长33%,低于全国整体0.8 个百分点。这是自2000 年以来私营企业税收增幅第一次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吸纳就业的主体,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冲击。
(3)企业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及劳动力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两税合一等政策,也会提高出口型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人工成本。目前来看,受成本上升影响较大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此对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四、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就业建议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在这种背景下,市场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已经确立,大学生择业和单位选人的自主性都增强了。所以,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找准定位。
1.充分认识自我,做好就业决策
大学生在择业前应对自己充分了解,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擅长什么,想干什么。注意学以致用,尽量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和形象、气质、性格、语言表达能力等非专业优势。
2.确立合适的就业目标
在选择职业和确定目标单位之前,应从环境分析、企业分析等方面评估职业和目标单位的各种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顺从”社会劳动力的流动分配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切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挑选就业地域和企业类型。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民经济比较吃紧的社会环境里,应当理智的把握“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灵活的处理面临的机遇。
3.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
大学生必须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主动出击,把能够证明自己才能的各种软硬件拿出来,自我推荐,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如果一味的“等、靠、要”,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4.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状况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区、大学生创业街,也可与企业或研究所联办大学生创业科技实体。
此外,创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首先,家长要改变求稳怕险、小富即安的就业观,尽可能创造条件鼓励、资助子女去创业;其次,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大批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尤其是需要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搞好“传、帮、带”并起到示范作用;再次,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创业要大力扶持,如在资金、税收及投资环境等方面多予以照顾和倾斜。参考文献:
[1]傅东“。关注民生,促进就业”专题[A].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及促进就业的政策[G].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8.[2]文东茅。2005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3]杨宜勇。2007: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
引言201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2010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1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
万人,而每年创造的就业岗位是900万,另有自然减员300万,因此每年的供求缺口将达到l 300万,待业人数与岗位需求量显而易见。
(二)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目前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部分大学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较为严重,造成人员供给大于需求。而另一些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很难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脱离市场。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以注重能力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学生不仅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而且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相反用人单位则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大学生就业渠道偏少,无非是学校和导师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导师推荐不具备普遍性,也就是说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被推荐;考公务员近年来热度一直不减,可谓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而且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等限制,只适用于特定人群。网站和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招聘会比较原始和低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信息渠道比较窄,成交率比较低,依然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四)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在就业理念存在误区,部分毕业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过多追求优越的条件,而忽略了自身条件,在整个择业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影响,如攀比、自卑、依赖,高不成低不就。现在的企业对于应聘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毕业生们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逻辑性、人格修养,肯学肯吃苦的精神,就目前看来毕业生这一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适应社会需要
近年来,高等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下了不少工夫。经过不断调整、改进,很多学校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种形式。专业课程变化对于告别旧时代那种过分单一的分割教育模式,对于为和谐社会培养出大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尽管目前各大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体上还是在不断的改进和提高的。
(二)转变就业观念
目前实践经验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很多大学生大都是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对自己缺乏客观全面的自我定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不少大学急功近利、对挫折和打击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大学生对于机遇的敏感程度不高,缺乏全面的战略眼光,因而常常错失良机。所以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对自己重新定位,全面认识自身条件,加强心理素质锻炼。从基层工作做起,脚踏实地,注重过程的积累。
(三)引导毕业生以创业取代就业
自主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实施税务减免和小额贷款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以减少待业人数,同时增加就业岗位,拓展新的渠道和新的载体,引导毕业生通过市场竞争和多元化渠道实现就业。政府主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分批安排应届毕业生参加正规的创业培训,并对优秀的学院颁发证书和给予低息贷款,鼓励创业。
(四)鼓励大学生到欠发达地区就业
国家可以考虑采取一系列办法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去工作。比如,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边疆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至二年的基层锻炼,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支付他们的工资和津贴,特别是对有发明专利和有科研项目的毕业生,同时还要提供科研启动基金等,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增设“大学生西部服务志愿者”、“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种优惠政策。此外,国家可以加大贫困地区工作补贴。通过地区的特殊补贴,帮助贫困地区留住更多的人才,使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获得合理补偿。
(五)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应着重于就业形势的认知、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结合专业思想教育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养成教育,让大学生初步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帮助他们认清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现状,为他们自己学习和发展订立相关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了解多方就业渠道,熟悉就业网络。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求职信息咨询平台,给大学生提供指导。加大实习规模,增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增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实践,为大学生搭建创业的平台。
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身上凝聚着巨大的人力资本,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如果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也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杨宜勇.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庞大的待就业人数、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又使大学生们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随着经济的逐渐回暖,就业形势也将得到一定好转。因此,研究2010年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帮助大学生们认清客观状况,形成理性化的求职择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就业所处的外部经济、社会、政策等环境分析,也找出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从大学生的角度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建议。
第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外部环境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2010年大学生就业道路曲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2010届大学生就业情况比2009届要严峻得多。”的确,据统计,2010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预计是650万–700万人次,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大学生就业,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
虽然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的继续增长。第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2010年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往年校园招聘的主角外企减少了一成,并且外企们纷纷缩减了招聘计划和预算。据某招聘网站的数据表明,09年外企招聘企业减少了10%–15%。一些知名外企更是冻结了招聘计划,不再招人。
(二)、2010年大学生就业前途光明1、2010年经济进一步复苏将加大劳动力需求
(1)、外部经济环境比2009年明显改善。根据国际权威组织的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衰退将宣告结束开始回升,IMF最新预测2010年世界经济将增长
3.1%,世界银行最新预测世界经济将增长2.0%。伴随世界经济的增长,则可能形成国际市场需求的报复性反弹,拉动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反弹。
(2)、我国经济结构已获得初步调整。经过2009年的结构调整,失调的产业结构有所改善,表现在:新的消费热点已经形成将对一系列产业产生拉动作用;房价得到有效抑制;农业连续六年获得丰收改善了消费者的支出预期,有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
(3)、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经济发展。企业和消费者信心明显恢复。随着我国经济的回暖,消费者信息指数已经从3月份的最低水平86.0逐月回升到8月份的88.0,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企业家信心指数从去年四季度94.6的最低点逐月回升至三季度120.1,也已形成稳定的回升趋势,且加速势头十分明显。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的恢复将对2010年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上述因素决定了2010年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复苏,GDP增速将继续有所加快,带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2、劳动力供求的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9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仅仅为一种表象。之所以看到困难和大学生个体表现差异有关。首先,作为一名大学生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并把握这些就业机会。
尽管此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才市场纷纷涌起“职场萧条”之说,然而还是有多家外企如往常般早早地启动了2010年的校园招聘计划。例如2009年11月18日首场针对2010年应届毕业生的外企综合招聘会——中智“外企进名校”招聘会,这是近两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外企招聘会。1200个岗位吸引了10000多名各校毕业生参加。据悉,经过了去年的最低谷,今年外企的招聘意愿触底反弹,特别是研发类外企尤为明显,那些能为企业节省大量培训成本的毕业生,最为吃香。而来自中智的调研数据则显示,沪上外企2010年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人数较去年增长达15%-20%。参加此次招聘会的120余家外企涉及了零售、IT、制造、汽车、奢侈品等多个行业,涉及金融、财务、软件工程师、销售等类型。由此可见,经济回暖之下对于技术型人员的需求提升,外企在中国市场比重值的增加,促使了这拨“招兵买马”的力度加大。
由此,可以乐观地预期,2010年大学生就业仍充满着信心和希望,大学生们切忌只看到严峻的现状和残酷的竞争,完全悲观失望、怨天尤人,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
二、今年来我省实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政策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90%以上。拓宽高校毕业生五大就业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政府投资的各类重点建设工程和项目,所需人员优先录用高校毕业生;国有企事业单位补充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主要招聘高校毕业生;新增就业岗位优先录用符合相应资格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
二是大力开发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包括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村官、支教、支农、支医、乡村扶贫,城市社区建设的法律援助、就业援助、社会保障协理、养老服务等岗位,及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
三是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用人自主权,对招用普通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取消用人审批和落户限制,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相关扶持政策。
四是促进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要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引导困难企业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
五是实施“高校毕业生百校联动就业活动计划”,统筹安排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吸引更广区域、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招聘需求资源;适当增加工程硕士及重点学科、重点领域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鼓励高校毕业生继续深造。
第二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心理障碍
(1)急功近利。大学生在择业时一味地追求那些经济收入丰厚、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和向往经济发达、生活环境优越地区的心理倾向。调查表明,大学生择业时选择的单位性质依次为外资企业(28.27%)、合资企业(13.84%)、事业单位
(13.72%)、国有企业(13.6%)、党政机关(6.34%);大学生选择单位所在的地区依次为上海(32.25%)、北京(27.56%)、深圳(12.56%)、广州(6.85%)、大连(5.01%)。首先,这些被大学生首选的地区的职业岗位毕竟有限,不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普遍要求;其次,大学生的自身条件也各有差异。这些为大学生普遍向往的职业,却未必是自己成就一番事业的最佳选择。
(2)消极依赖他人。在择业目标选择上、在面临择业竞争时,过于依赖家人、亲朋好友、国家、学校和老师帮助。大学生缺乏择业的经验,仅拥有较为简单的与家人、朋友、老师的社会关系。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3)情绪波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在情绪上出现异常波动,较多的表现为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状态。一项大学生择业前情绪状态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择业前抑郁焦虑普遍存在;并且女生的焦虑水平高于男生,抑郁水平则低于男生。造成大学生择业前情绪波动和异常的原因主要有,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缺乏自信和足够的承受压力的能力、恋爱困扰、家庭背景等。
(4)盲目攀比。大学生未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自己的专业范围、职业兴趣与事业追求、实际能力与综合素质等,在择业过程中盲目地从众与趋新。大家都想去沿海地区,他就想去沿海;听说金融、IT行业热门紧俏,就想去这些行业谋一份职。这种缺乏全盘考虑,没有切合自己能力与兴趣的职业追求,往往在择业时会经受不必要的挫折,延误或丧失就业机会。
二、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相对单一
大学生在就业时表现出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低)、缺乏一专多能的水平等方面。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压力的日益加剧,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导致大学生工作不适应的主要因素。现代社会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当宽广的知识面,能懂得较多的知识,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有些毕业生渴望涉足很多领域,学习很多知识,但博而不专,虽然表面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内部很虚弱,每一项能力都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外强中干,结果事业一事无成。
三、缺乏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部分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规划。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17.6%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有27.6%的人“有3~5年的职业规划”。
中国毕业生网全球职业规划师及高级职业咨询顾问等职业咨询专家均认为,处在不同时期的行业和企业对人才有不同的需求,个人也需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性格特征、行为风格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和企业的这种需求;反之,也要考虑行业和企业是否满足个人目标。个人和职业的契合度越高,职业生涯越有可能取得极大的发展和良好业绩。
大学生在找工作前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定位。职业定位就是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与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避免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就业失败的可能性,为个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总之,每一个毕业生要想找到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最好的做法就是在找工作前接受一些明确的就业指导,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与定位,充分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认真思考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从事哪个专业领域的工作,朝哪个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求职时的盲目和错失良机。
四、大学生就业后流失率过高
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日前,省劳动就业服务局在总结今年以来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开展情况时给出了这样一组调查数据。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短缺,这种奇怪的现象曾困扰着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症结究竟何在?
(1)、缺乏闯劲眼高手低怕困难。一些城市举办的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当地的高校毕业生应聘的热情不足,成功率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高校毕业生一心想到“大城市”、“知名企业”、“高工资行业”、“父母看重的地方及单位”工作,不愿在本地就业,对基层工作岗位及民营企业就业关注度不高;二是感觉薪资待遇达不到预期要求;三是遇到阻力和困难时就“知难而退”,缺乏试一试、闯一闯的精神,择业观念亟待转变。
(2)、缺乏经验“有经验”者仍是单位的“宠儿”。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有一年至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不仅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岗位要求有工作经验,甚至连办公室文秘、出纳等工种也要求有工作经验。“有经验”的求职者成为招聘会的“宠儿”,一些应届毕业生连简历也投递困难。“工作经验”已成了高校毕业生难以跨越的门槛,加大了应届毕业生求职困难。
(3)、缺乏认识就业后一年流失率达30%。缺乏对企业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导致心态浮躁。一些应届毕业生工作定位模糊,既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也没有坚定的求职目标。而这种认知缺失,直接导致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浮躁心态,且往往表现为两种极端:要不就高估自己的能力,对于招聘单位要求过高,动不动就跳槽;要不就是过分自卑,摆出一副“只要你肯录用我,我就什么都肯做”的态度。这种浮躁心态使得毕业半年内成为大学生们流动最大、最不稳定的时期。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达3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50%。
(4)、缺乏技术当今市场需要的是大量技术类人才。缺实用技术遭遇就业结构性矛盾,许多应届高校毕业生缺乏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大学生为找不到合适职位郁闷之时,企业也在为招不到人才而苦恼。目前我省多数企业都处在企业转型或产业升级期,对中级、高级人才需求将有一个较长的转换过程,特别是产业升级后所带来的技术型人才脱节、后备力量跟不上的状况尤为突出。由于产业结构的问题,当今市场主要缺少的是技术类人才和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
第三部分:总结与建议
2010年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不明显,尚不稳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的数量规模扩大。2010年大学就业严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增长,2010年经济有望保持较快增长,劳动力需求增长将有所加快,城镇登记失业率将有所缩小,社会对技术类人才和中高层次经营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同时,大学生在就业中自身仍存在一些问题。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够现实和理性化、作为“职场菜鸟”缺乏工作经验、知识结构不科学等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顺利就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大学生除了摆正心态,接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态的洗礼,还应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作规划,通过自身学习或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更好的和企业的需求衔接,才能在黑压压的就业大军中突围而出,获取以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开始自己的职场生涯。在学校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做点兼职工作。使自己更好的了解社会,为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准备。另外,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自己,要知道有些缺点并不可怕,可以先就业然后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发展自己。最后要注意机遇的时效性,充分利用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发现就业机会时要主动出击,不能犹豫,也不要害怕失败,应有敢试敢闯的精神。
就业虽然有很多资源可以为我们利用,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自身的努力。最有效的或者说对自已最负责的做法,应该是先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目标,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哪些工作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再征对那些工作,去做进一步的市场调研,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一个公司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这才是每个公司真正要招的人才,愿每个毕业生都能如愿得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经营的产品有天然饮用水、果蔬汁饮料、功能饮料等三大系列,主要有农夫山泉天然水、农夫山泉天然矿泉水、农夫果园果蔬汁饮料、农夫果汁汽水、“尖叫”系列功能饮料、农夫汽茶等。
企业的财务,理环境又称理财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金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和通货膨胀水平
首先讲讲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的法律环境吧。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法律来规范,这些规范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公司企业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经营失败时其经济责任以出资额为限。
税负是企业的一种费用,会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出,对企业理财有重要影响。企业无不希望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减少税务负担。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聘请了优秀的财务人员,靠精心安排和筹划投资、筹资和利润分配等财务决策,不发生偷税漏税行为。接下来讲讲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的金融市场环境吧。金融市场是企业投资和筹资的场所,企业通过金融市场使长短资金相互转化,为企业理财提供有意义的信息。所以金融环境对一个企业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我想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金融性资产靠着她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特点影响着公司的运作。
最后就是经济环境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企业财务有着重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农夫山泉的产值不断递增,每年 都上一个台阶,2002年农夫 山泉天然水的总产量达61万吨,居全国饮料企业产量第四位,2003年后公司先后推出农夫果园混合果汁饮料、尖叫系列功能饮料,2005年又推 出新概念茶饮料农夫汽茶,均获得显著成功。这样的话公司要相应的增加厂房、机器、存货、工人、专业人员等,这种增长需要大规模地筹集资金,需要借入巨额款项或增发股票。销售额增加会引起企业失调,销售额下降会阻碍企业经营失调。
通货膨胀就是投入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发行量过多,大大超过流通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不仅对消费者不利,也给企业理财造成极大影响。针对通货膨胀,农夫山泉一直加强收入和成本管理。我国加入WTO以来,众多外资企业进行中国,竞争越来越大,抓住市场空缺,找准市场定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饮料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娃哈哈、康师傅、乐百氏等品牌都是特殊净化后加矿物质粉的矿物质水,而只有农夫山泉靠打造了“天然水”的概念,并以此来攻击其他品牌。并且在广告上的创意获得的很大的成功,“农夫山泉有点甜”,“从现在起,你买一瓶农夫山泉,你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这些广告想必大家有熟吧。
第三章 营销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任何国家的政府都要对本国的企业或组织同另一个国家的企业或组织之间的关系施以影响,或者加以控制,甚至是制定经济政策和立法进行限制和禁止。商品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随着我国商品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经济立法工作加快,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这些都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机会和威胁。同时,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和消费者组织力量日益强大,消费者组织对企业经营影响力日趋增强。如可口可乐公司在欧洲市场涉及一桩历时已经5年之久的反垄断纠纷,它被竞争对手指控在欧盟所属国销售饮料时滥用商业影响力,力图控制欧盟主要国家的零售网络,触犯了有关的反垄断法规。如果该指控的裁定结果对可口可乐不利,则公司将遭到最高处罚金额为可口可乐公司全球经营收入的10%的重罚。祸不单行,去年在美国本土可口可乐等碳酸饮料由于被指责导致儿童肥胖而要求被撤离本国中小学。虽然目前可口可乐在中国尚还没有出现类似的指控,但随着中国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相信同样对可口可乐公司具有警示意义。
此外,在政治上要留意政府关于经济发展的方针和各类政策,以便随时根据其风向标灵活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在前面讲述的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就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可口可乐公司如何根据中国大陆的政策动向和进程适时灵活地安排设计其在中国市场的进军之路。
3。1。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因素对饮料业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市场是由那些想购买物品并且有购买力的人构成的,购买力是构成市场和影响市场规模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整个购买力即社会购买力又直接或间接受消费者收入与支出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饮料作为一种大众消费品取决于大众消费能力和购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饮料消费量越高;反之,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其消费就相对地少。2003年中国人均消费量22。9升,是全球软饮料消费水平最低的市场之一,远远少于美国的300升,日本的250升和西欧的200升人均消费量。另外,饮料在中国的消费情况也是东部高于西部,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中国拥有13亿人口,大约70%是农民,每年人均消费的可口可乐只有区区3瓶。相比之下,北京和上海的人均消费数量为60瓶,香港为150瓶,美国则高达420瓶。这些数据正好反映中国国民可支配收入还偏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的现状。
3。1。3 社会环境
市场是由具有购买动机和购买能力的人构成的。而且这种人越多,市场的规模就越大。且人们都生活在某一社会当中,其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难免要受到特定文化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人口的数量及增长、人口的年龄结构、家庭结构、人口的地区性流动、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巨大的市场空间无疑是每个企业所梦寐以求的,这也是中美关系一建交,可口可乐就迫不及待地抢占中国市场的主要原因。
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大量的人口从不发达内陆地区涌向较发达的沿海地区,从农村涌入城市,沿海和城市的人口密度越来越大,流动性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进入之初可口可乐必然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首先投放到大、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区,而无暇顾及三四线市场。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大多是独身子女,他们消费欲望强,且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更多地是追求个性、自由和时尚,追求享受的生活。因此,年轻化市场是饮料业必争之地,年轻消费者是众多饮料企业包括可口可乐争取的对象。
3。1。4 技术环境
决定人类命运最引人注意的因素是技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实现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饮料业作为一种十分成熟的行业,同样深深地感受着技术对它的影响。工艺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使得饮料日新月异,品种日益丰富。目前,软饮料已含盖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饮料、茶饮料、饮用水、含乳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固体饮料、功能饮料、其他饮料等10大类产品;灌装和封口机械在高速、多用、高精度方向取得重大突破,碳酸饮料灌装机灌装能力最高己达到2000罐/分,灌装阀多的高达165头,非碳酸灌装机灌装阀50-100头,灌装速度最高达1500罐/分,可以进行茶饮料、咖啡饮料、豆乳和果汁饮料等多种饮料的热灌装;汽水混合和充氮设备的出现使得饮料的质量有了大幅保证;软饮料街市自动售货机的使用和改进,使得饮料的销售效率大大提高;饮料包装也多种多样,玻璃瓶、铝制二片罐、马口铁三片罐、复合纸包装、pet瓶、bopp瓶等等包装物的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饮料业的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从形、色、商标设计、方便性和功能性等方面开发的各种新的饮料包装容器还将会大量涌现。
3。2 产业环境分析
在1979年可口可乐进入中国以前,中国饮料行业处在相当落后的状态,饮料厂小且分散,饮料品种单一且质量差,技术和经营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严重。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以后,中国软饮料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研究饮料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对于企业可能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所创立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是研究行业竞争态势的经典理论。他认为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即潜在的加入者、代用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者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间的抗衡。
3。2。1 新加入者威胁
虽然目前可口可乐是全球最大的碳酸饮料生产企业,在中国软饮料市场也占有主要地位,占有中国碳酸饮料52%的市场份额。但由于碳酸饮料这块蛋糕巨大,利润丰厚,使得不少企业也想从中攫取一块,娃哈哈便是其中一位执着者。
1991年,仅有140名员工的娃哈哈兼并了拥有2200名职工的杭州罐头厂,这个负债高达4000多万元的国营老厂3个月之后便开始扭亏为盈。1998年,已成行业前列的娃哈哈开始力推“非常可乐”,直指国内被“两乐”控制多年的碳酸饮料市场。为了站稳脚跟,非常可乐刚开始并没有与“两乐”开展正面的攻坚战,而是瞄准了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裹的中西部及农村市场并通过娃哈哈强大的营销网络布局,把自己的可乐输送到中国的每一个乡镇。
依靠成功的营销战略以及价格定位的优势,非常可乐从1998诞生时起,就在中国市场一炮打响,并且几年来销量持续增长,2003年非常可乐的产量己超过60万吨,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12%的市场份额。
娃哈哈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同时,开始着手全面进军全国一、二线城市,准备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与“两乐”展开正面交锋。甚至还将非常可乐打入到“两乐”的本土美国。这是继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可乐大战以来,土洋可乐之间的第二次激烈碰撞。
1999年,娃哈哈通过《中国经营报》,对全国的消费者进行了“为非常可乐打分”的问卷调查。北京市统计局计算中心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在参加调查的消费者中,63%的人购买可乐时首选品牌是可口可乐,34%的人首选非常可乐,而百事可乐仅为3%。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心态:既崇尚外国生活同时对国货潜藏在心的爱护。可口可乐以纯正的美国口味成为“可乐”的同义词,得到了前一种心态的一致喜爱;而非常可乐则争取了后一部分人。
1998年,在娃哈哈推出非常可乐之时,或许没有多少人能够预见,几年以后这个百余人起家的校办企业会同世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一争高下。但完成了从零到12%的市场跳跃后,如今的非常可乐已不可小觑,由它所挑起的中美间可乐大战还将逐步升级。
3。2。2 现有竞争者的抗衡
问起可口可乐的竞争对手是谁时,毫不怀疑就是百事可乐。确实,百事可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位可以和称雄百年的可口可乐抗衡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在长达112年的激烈对弈中,可口可乐始终将死敌百事可乐牢牢压在身下,然而,2005年12月12日在纽约证交所,棋面却呈现了历史性的变化:可口可乐市值首次被百事可乐超过。
在中国,由于可口可乐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企业,具有百事可乐不可比拟的先入优势,百事可乐在中国同样处于挑战者的位置,但依然取得近30%的市场份额,取得如此骄人成绩,这与百事可乐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战略是密不可分。
(1)集中优势兵力,重点进攻。近年来,随着其他饮料品类的陆续崛起,可乐饮料市场的总体份额不断受到蚕食,市场占有率一路下滑,同时“两乐”垄断的城市市场都出现了饱和趋势,百事可乐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重点突破”的游击战术,集中开拓北京和南方主要大中城市。现在百事可乐产品己在国内12家合资的灌装厂制造,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福州、上海、南昌、桂林、成都、重庆及长春等地,除了北京和长春外,全部是南方城市,其中上海、福州、成都、重庆被认为是百事可乐最重要的领地。
(2)主业守家,多元化发展。与可口可乐不同,百事可乐是一家集食品与饮料于一体的多元化集团。除紧握核心产品可乐市场外,不遗余力地推广其他业务,现在它旗下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际知名品牌就有十多个,百事可乐、激浪、七喜、奇多、美年达、乐事薯片、佳得乐运动饮料、都乐果汁等。2006年百事可乐明显在非碳酸饮料领域步伐加快,陆续推广运动饮料、水、咖啡、果汁、茶饮料等业务。
(3)避实就虚,营销包装下功夫。数年来,百事可乐极力地在推行“产品生动化”策略,试图使百事可乐让消费者更可见、更可获、更方便和更具有吸引力。
“百事模式”的产品生动化拥有自己的10项执行标准,从产品的陈列地点、陈列方式、标价方式和轮换清洁方式等方面详细规定了百事可乐在零售卖场的陈列规则,对销售业务代表在实际执行中起着明确的指引作用。在这个策略之下,百事有力地弥补了其产品质量与可口可乐的差距。
(4)以年轻为主打,以体育为诉求。1999年,中国足球协会宣布,中国足协与国际管理集团经过友好协商,正式签订协议,由百事可乐公司买断今后5年中国足球甲a联赛冠名权,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甲a联赛冠名为百事可乐中国足球甲a联赛,一举独占了中国最大体育运动市场的宣传权。百事可乐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中国体育,扩大在体育爱好者中的影响。如今年支持中国在卡塔儿多哈亚运会的赛事,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成为合作伙伴。另外,百事可乐的广告也全部以时尚、新潮、青年或运动人士为诉求重点。
自1993年百事可乐与中国国家轻工总会签订共同合同发展备忘录至今,公司己在国内相关项目上进行了7亿美元的投资,拥有12家合资灌装厂及3家浓缩液生产厂,并计划未来5年在中国设立9家新厂。
3。2。3 代用品的压力
从目前来看,碳酸饮料的霸主地位暂时还不可能动摇,依然还是软饮料传统的主流产品。但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营养与自身健康。对于饮料,人们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