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的精读理解
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精读理解
1.《童趣》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通过写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课文写作特色:
1、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
2、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
2、《〈论语〉十则》
(重在背诵默写,按要求填空)《论语》中的这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中前三则讲做人的道德修养,第四则讲做人应该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第五、八则,可以看出“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六、七则主张人们勇于实践,能成人之美。九、十则讲人要有艺术修养,要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学习本课,重在领悟,重在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验证其正确性。课文写作特色: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3、《世说新语》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
写作特点:文章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作者常用简单几个字,精确地描绘出主角的语言、动作,主角的性格便清楚的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典故。善用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
表现手法: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先叙事,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扬后抑,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学习时,要注意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平庸无奇的原因,想想自己受到什么启发。本文与《孙权劝学》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可以作比较。
问题探究:
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①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②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受于人者不至”。)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
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
“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指天赋;“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
6、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
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
2、《木兰诗》
写作特点:《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它有集中完整的故事情节,在叙事上有详有略,详略得当是其主要特点。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是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试想,如果将十年的征战生活详细来写,就会冲淡了诗的主题,也与木兰的形象不相吻合。所以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成功,是与详略安排分不开的。
3、《口技》
主要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义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写作特色:1、形象描绘,生动逼真。2、善于剪裁,层次清楚。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紧密结合。
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A、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
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遥闻……毕备。
b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夫鼻句声……咳嗽。
B、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忽一人……犬吠。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中间力拉……无所不有。
4、《短文两篇》《夸父逐日》
本文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
问题探究:
1.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2.《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精卫填海》。
《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的写法特点:以对话描写为主,先提出结论,再加以说明。这篇短文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问题探究: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从两小儿辨斗角度看:
A、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B、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C、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看:
A、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
B、人不能尽知,应实事求是,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