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虞山兴福寺楼
夕阳呼酒登临地,尊前故人还是。水国无花,山城自绿,望转征蓬千里。行歌倦矣。更一片秋魂,乱云扶起。醉袖飘萧,海风吹下剑花细。 天涯此楼似寄。画阑零落处,都为愁倚。佛鼓荒坛,神鸦废社,今古苍茫烟水。吴丝漫理。正波上鸿飞,数峰清异。坐尽林阴,甚时重梦至?
兴福寺在常熟虞山北麓,即著名的破山寺。屡经兵燹毁废,明、清时虽曾复建,但诚如《翁同龢日记》所载:“天王寺惟住持二三……水木气色萧落,令人惙然。”已无复当年“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院》)的盛时气象了。
大鹤山人在这首客游江南的词作中,一起笔就领人进入了苍凉怊怅的氛围。“夕阳呼酒”,令人联想起吴文英《八声甘州·陪庾幕诸公游灵岩》的名句:“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借酒浇愁的意态宛然如见。“尊前故人还是”,一个“还”字,感慨、欷、自慰、强欢之意尽在其中,说是“还是”,其实正包含了老成凋谢、人事非昔的辛酸内容。以下写寺楼上的纵目所见,进一步寄托了自己的悲情:秋日的江南不见花影,惟有虞山的林木自存自长,极目远眺四野,无不唤起自己浪迹萍踪的旧影新痕。览景伤怀,最集中的自我感受就是“行歌倦矣”,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身心俱疲,万念如灰。但愁绪却并不因一时的买醉而终止,看:乱云在眼前翻涌堆积,令人感到秋意的进逼;阵阵秋风吹拂着飘萧的衣袖,仿佛在层层销蚀着昔年残存的豪气,令人悲凉无奈。在这里,“乱云”、“醉袖”、“海风”的实象与“秋魂”、“剑花”的虚想交织在一起,不仅情景交融,而且还使人仿佛看到了苍茫秋色中作者的身影。
下片着重于抒感,但这一过程同样是结合着景物逐步展开的。天涯如寄,凭栏皆愁,一腔悲情在换头三句中强烈地迸现出来。“佛鼓”音凄,“神鸦”声碎,百重“烟水”一派“苍茫”,古寺的萧条景象渐使他联想到古今繁华易散、盛事不常的定理,自己也不过只是历史长河中随波俯仰的一名过客而已;而琴川上数点翩飞的鸿影,层林外几座清奇的山峰,又使他感到不应过多地沉浸在万千思绪中,这只能令自己徒增清苦罢了。“吴丝漫理”,“吴丝”谓琴,是受琴川(虞山外七条河水的总名)“琴”字的启发,连同下两句一起暗中化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的意境;“丝”字又同“思”谐音,一语双关。这时词人显然从酒醉中清醒了许多,反而对这种拥愁抱哀的境界留恋起来,消受着静坐的沉冥不愿离去,想着是否以后在梦中还会有缘重来。然而,以愁御愁,却使读者更体会到他心底里潜藏着的无奈和悲哀。
大鹤山人论词,尝谓须气笔兼重,气尚空灵,笔尚婉曲。从其作品的实践来看,“空灵”并非超然尘外,而是指所营造的意境和气氛使读者能自然地融入作者的匠心;“婉曲”也并非一味阴柔,而是通过语言的练达和章法的摇曳来给人以回味和联想。其作词的主张和手法,实与诗中的“神韵派”相近。细味此作,似可支持这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