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水仙子(风吹丝雨噀窗纱)

        

乔 吉

        

暮春即事

        风吹丝雨噀窗纱,苔和酥泥葬落花,卷云钩月帘初 挂。玉钗香径滑,燕藏春衔向谁家? 莺老羞寻伴,蜂寒 懒报衙,啼煞饥鸦。
        【注释】 ①噀 (xùn):喷的意思。
        【鉴赏】所谓即事,就是眼前景物所引发的感想,即事的目的是为了 感怀。
        “风吹丝雨噀窗纱”,“吹”表明风力之微,“丝”状写雨丝之细,这两字 相当细致地描写了春风春雨有别于夏日狂风骤雨的特点,也营造了一种 春雨霏霏,情思绵绵的意境。这句说微风吹着雨丝透进了窗纱,可以想见 主人公正倚窗而立。“苔和酥泥葬落花”,这句化用了杜甫《春夜喜雨》“晓 看红湿处”的意境,描写主人公透过窗纱看到风雨中落红满地的景象。 “酥”字借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天街小雨润如酥”的诗意: 春雨滋润,泥土酥软,苔藓丛生。“葬”字描绘了一幅花瓣零落成泥的残败 图景,给人凄凉之感。
        第三句“卷云钩月”是形容床幔像云一样轻薄,而帘钩的形状就像一 弯月牙。“初挂”是说才起床将床幔挂好,联系宋蒋元龙《好事近》词中“帘 卷日长人静”一句,可见“初”字后面隐藏的是“日长人静”的寂寞难捱。
        第四句“玉钗”代指闺中女子,“香径”指落满花瓣的路,“滑”字刻画出 女子颤颤巍巍、袅娜前行的身姿。这句说主人公在屋内感到孤寂,因而走 到窗外散心。后面四句描写主人公在室外的所见所感。
        “燕藏春衔向谁家”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中 化出。人们把燕子当作春天的信使,因而说“燕藏春”。“莺老羞寻伴”与 “蜂寒懒报衙”这两句是虚写,形式上构成对仗。燕子是一种喜欢成双来 去的鸟,主人公很可能看到的是“微雨燕双飞”,因而更加感伤自己孤单一 人,尚不如燕,因而借“莺老羞寻伴”表达自己年华日渐老去,若思念的人 再不归来,恐怕错过相爱相守的时机。“老”与“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的“早”相对,指代春已暮,如宋代寇准《踏莎行》:“春色将 澜,莺声渐老,红缨落尽青梅晓。”杜安世《菊花新》:“怎奈花残又莺老。槛 里青梅数枝小。”“报衙”指旧时官吏打升堂鼓,开始治事,此处指蜜蜂采 蜜。这句是说因下雨天寒,连蜜蜂都不出来采蜜了。最后一句实写,是从 蒋元龙《好事近》“叶暗乳鸦啼”一句化出,意思是因下雨,老鸦无处觅食, 乳鸦因而饥啼不止。
        这支小令是伤春怀人的旧题,所用的意象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诗 人凭借环境氛围的营造和意象的巧妙排列,塑造了一个孤独哀怨的思妇 形象,情思缠绵,委婉蕴藉,体现了乔吉作品清丽的风格特点。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20852.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6日 11:54
下一篇 2023年5月6日 11:54

相关推荐

  • 《病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①, 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 不辞羸病卧残阳。 这首诗题曰《病牛》,实非写牛,而是诗人自喻坎坷与辛酸。 “耕犁千亩实千箱”,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粮…

    2023年5月15日
    247
  • 文言文常见的20个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常见的20个古今异义词   文言文常见20个古今异义词   1.行李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古义:出使的人。   2.夫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古义:那人。   3.…

    2022年11月28日
    271
  • 【中吕】喜春来(窄裁衫褃安排瘦)

             无名氏       &…

    2023年5月6日
    375
  • 翁卷《山雨》何绍基《山雨》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山雨 〔宋〕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雨 〔清〕何 绍 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

    2023年3月12日
    311
  • 文言文学习方法浅析

    文言文学习方法浅析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

    2022年12月4日
    288
  •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欢迎来参考!   游褒禅山记   宋代:…

    2023年1月7日
    257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