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注释】
(1)此诗的写作时间有三说:一说是宋人洪迈《万首唐诗绝句》,标作“寄内”,即寄给妻子王氏。据考证,商隐家诗概不显标于题。“寄内”可能是洪迈臆改。二说为宣宗大中二年(848)秋,郑亚贬谪,失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及桂管防御观察使等职,商隐也随即去幕留滞荆(门)巴(蜀)之间,写出《寄北》。三说是商隐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即大中五年(851)以后所作,此时其妻王氏已亡,《寄北》是写给京城亲人和朋友的。笔者采用第三说,认为《寄北》当是李商隐在东川幕府(851—856)所写,而且时间越后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定定”(商隐诗《忆梅》句“定定住天涯”)五年,商隐在东川幕府确实时间不短,他和京城亲人都急盼相聚。寄北:寄给北边的亲人和朋友。
(2)巴山:《明一统志》:“四川保宁府(今阆中县)有大巴岭、小巴岭相接,世传九十里巴山是也。”其实,巴岭山脉绵延甚广,此处泛指东川一带的山脉。秋池:泛指秋天的池塘。
(3)何当:何时。共剪西窗烛:共同剪去内室西窗的烛花,以使烛光明亮,彻夜长谈,相叙分离期间的相互思念。
(4)却话:回溯、重话。
【赏析心得】
大中五年(851)七月,政绩颇佳的柳仲郢由河南尹转调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其子柳璧与李商隐为文坛好友,将李商隐推荐至东川节度幕府任职。这位柳大人与令狐楚是至交,同为牛党中人,早就闻其门生李商隐才华横溢,是位大诗人,当即满口答应、热情欢迎。
但当聘书下来之际,妻子王氏病情加重,李商隐连祭文都来不及写,没几天其妻就亡故了。他强忍着悲痛,将年幼的一儿三女托付其妻六姐及其丈夫韩瞻,就匆匆上路,赶往东川幕府。哪知东川幕府一呆,就是整整五年。柳仲郢坐镇东川,美绩流闻,于大中九年(855)下半年,传闻朝廷将召回他为吏部侍郎,李商隐也将随之返京。就在欲归未归之时,正值巴山秋季,阴雨连绵,行程难定,《夜雨寄北》有可能写于此时。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首句中,一问一答,一实一虚,把京城家人、亲人和朋友的询问关心和自己的思归怀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诗人,迫切想见到失去母亲、远离父亲、已经长大几乎不认识的儿女,但因幕僚身份、天气作祟,而自己又确定不了归家日程的焦急心情,简直穿透纸背,跃然纸上。第二句,交待了“未有期”的原因,巴山秋季,每晚下雨,池塘的水都涨满了,旅途难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末尾两句是给对方安慰和对未来充满期望:回归已经定了,巴山留客,夜雨不止,最终我们还是要见面相聚的。今天,我们相互间思念如此之苦,待到那个时候,我们相聚一起,共同剪亮内室西窗烛台上的烛花,彻夜长谈,回顾今晚的巴山夜雨,归心似箭相互焦急等待的情景,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
全诗内容并不复杂,主题就是一个:归乡团聚。但经“巴山夜雨”的两次重复、阻隔倒腾,将“归期”纠结为“未有期”,就把远方相互思念之情,犹如佳酿醅造,浓度倍增,使得双方都期待着“共剪西窗烛”的那一晚,“共话巴山夜雨时”。这种以今天巴山夜雨思念之苦,预期西窗剪烛温馨之夜,反过来,又盼望西窗之夜重显巴山夜雨之景的艺术手法,独具匠心,情思委曲,唯李商隐才有如此高超水平,《夜雨寄北》遂成浓度极高的思念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