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释】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的首饰,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作为纪念。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桃叶渡:夫妇分别的渡口,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王曾于此送别桃叶,并有诗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见《隋书·五行志》)故名。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层楼:高楼。飞红:飘落的花瓣。鬓边觑(qu):看到鬓边所插戴的花朵。觑,细看。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罗帐:丝织品做成的床帐。这里指思妇的床帐。

【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词,表现怨春伤别的情绪。

词的上阙,写女主人公感伤离别、怨恨春事的感情。词人不从正面写夫妻离别的场面,也不交代丈夫何时走,去那里,做什么,而是集中笔墨渲染丈夫走后,给女主人公留下的忧伤。昔日分钗送别之地,如今已是绿柳如烟,江雾蒙蒙,一派凄迷。词人巧妙地著一“暗”字,既是写柳荫浓密、郁郁葱葱的春之景象,同时也表现出思妇黯然神伤的心境,于叙事写景中寄托了女主人公深深的情思,衬托出她心境的凄凉。“怕上层楼”,一个“怕”字,婉转曲折,颇有深意:片片飞红已使人断肠;花落而“无人管”,可见人情冷漠;一个“都”字,则人情冷漠到了极点。层层展开,笔触越来越细,感情越来越悲。进而写莺啼,怕啼莺断送了春光,亦怕“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贺新郎·绿树听鹈鴂》)。“更谁劝、啼莺声住”,一个“更”字,加重了感情色彩。天道无情,世态炎凉,怎不令思妇怨天尤人!词人不直写女主人公独守空房的孤单、凄凉,反而极力渲染春无人管、鸟无人劝的哀怨,曲折含蓄,一波三折,耐人寻味。伤春,更伤别;怨春,更怨青春在无人呵护的寂寞中消逝。

词的下阙,表现女主人公怀远盼归、怨恨春事的感情。

她在忧愁寂寞中看到鬓边插戴的花朵,遂以花占卜丈夫归期。这本是无聊之举,故言“试”。既“试”之后,情难已,于是“才簪又重数”,反反复复,坐卧不宁,盼归之心极为细腻动人,情态婉然在目。梦里,她又哀声怨春,是春天引起了她伤春念远的愁怀,现在,春天要去了,却不能把她的愁烦带走。词人用一“解”字,把春天拟人化了,用春天不解风情反衬她的多情。主人公这样日思夜想,怎不愁煞人!心有千千结,人不解,春亦不解。

此词表面上极力渲染思妇怨春伤别的情绪,实则借闺怨以抒其志。联系词人以怨春寄托怀抱的其他词章(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贺新郎·绿树听鹈鴂》等)来看,此词中“怕上层楼”、“却不解、带将愁去”,与“无人会,登临意”、“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情绪是一致的,都是通过怨春伤别的描写,表现词人对身世遭遇、对国势衰微的忧伤心情。词人念念不忘收复失地,但壮志难酬,个人的青春韶华已去、国家春天般的繁荣已逝,怎能不使词人像词里所写的思妇一样,日夜忧伤呢?看似儿女闲情,实则是词人长期受压抑、难于人前言的痛苦感情的旁溢之词。

此词的风格由激昂悲壮转为悱恻缠绵,词人着力于思妇形象的刻画,千回百折,细腻传神,含蓄委婉,饶有余味。沈谦曾盛赞此词云:“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填词杂说》)!张炎云:“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有骚雅”(《词源·赋情》)。

感谢您访问:美文云网站!本文永久链接:https://meiwenyun.com/239598.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820608633@qq.com或微信:meiwenyun888。
上一篇 2023年5月9日 11:03
下一篇 2023年5月9日 11:03

相关推荐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