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卖松人
于武陵
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
[注]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①于武陵,中唐诗人,曾考取进士。一生仕途不达,遍游天下。②翠楼,泛指富贵人家。③六街,指长安城内的六条主要街道。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 (5分)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3分,如果只答手法,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作用2分;四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答出任意两个、意思对即可)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3分,如果只答手法(“比喻”、“借代”各占1分),没有解释,只给2分;如果没有明确答出手法,而是融合在具体分析中,且解说适当,也可给3分]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作用2分;两个要点,答出一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诗意为“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里的富贵人家。”这里就将松树生长的“寒涧”与富贵人的“翠楼”形成对比。这里的寒涧松是一种象征,指地位卑下境遇坎坷的寒士,卖松给富贵人象征得到权贵们的赏识。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解析】这是一首讽喻诗歌,托物言志表达了当下权贵们趋炎附势、不识人才的讽刺,也表达对像松树一样风格高洁寒士之人的同情,同时也传递出了要洁身自好、不媚流俗的高尚节操。
3.卖松人所卖的松具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寓意?请简要分析。(5分)
4.诗人对卖松人是什么态度? 他写这首诗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3.(5分)生长环境恶劣,叶瘦花淡,无人赏识。(3分)它生在寒涧,常遭雪压,少见春天;虽然被带到长安,却因为叶瘦花淡,得不到重视,身上只能白白沾满尘土。(2分)
4.(6分)既同情又暗讽其不合时宜。(2分)卖松人卖松虽为求利心中却真诚,这让诗人同情;不过,卖松人不知长安人重桃李而不重松,又让诗人对其到长安卖松的行为不以为然。(2分)讽刺统治者不识人才,告诉真正的人才要洁身自好。(2分)
二:
①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前两句写到了卖松人到都城长安卖松树,虽为求利,但心思独特。
B. 第五句写松树虽叶瘦却曾顶风傲雪,介绍了松树的特点及其经历。
C 第六句写松树花色浅淡而缺少春意,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
D. 第八句写出了松树遍售于六街而无人购买、徒蒙灰尘的无奈际遇。
②第二联中的“寒涧”一词有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C [3分。“暗含着作者对此的委婉批评”错,作者对松树没有批评。]
(2)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艰苦;与下一句中的“翠楼”形成对照;为下联的“瘦叶几经雪”做铺垫;暗示了松树难以得到权贵的喜爱。
翻译:
你把松树送到市场上去卖,我赞赏你的好意。
你想把耐寒的松树,卖给京城里的富贵人家。
松树的细叶能够几经风雪,但松花淡淡的,不算美丽。
长安历来只看重桃李芬芳的艳色,可怜这些松树白白的染上六街的灰尘。
赏析:
唐代的长安是高门贵族豪华竞逐的地方。买花是当时贵族社会的一种风尚。“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利之所在,人必趋之。在待价而沽的浓香艳色中,居然连“瘦叶”、“淡花”的松树也出现了;于是诗人产生了感慨,叹息卖树人这种行为的不合时宜。
本来,松树是耐寒的树木,生长在深山大谷之中,葱郁轮囷,气势凌云。人们称赞它有崇高的品德,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卖松人为了求利,才把它送到长安,希望“卖与翠楼人”。这些富贵人家看惯了宠柳娇花,对松树的“瘦叶”、“淡花”的外表,是不屑一顾的。这样,松树崇高的美学价值在这种场合之中,就不会为人们所认识。翠楼人不爱寒涧树,卖松人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的社会需要很不一致。即使松树得售于翠楼人,这时,它失去了原来生长的土壤,就不能托根了。在微婉的词句中,表明松树是大不该被送到长安来寻求买主。
诗人慨叹的是长安只能够欣赏夭艳的桃李,松树的价值当然不被认识;但是卖松人不卖春花,只卖青松,似乎是认识到松树的美的价值了,可惜他不懂得这个社会。无怪乎所得的结果,只能使寒涧青松徒为六街尘染而已。
用意很微婉,松树也只是一个比喻。诗人所讽谕的是:一切像松树似的正直而有才能的人,不用到长安来谋求出路,决不会得到这个朝廷掌权的人的重视,因为他们所需要的是像桃李一样趋时媚俗的人。这首诗对当时的社会是讽刺,对卖松树人是晓谕,是劝告;而那种不希求荣利的心情,却是诗人的自寓。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名邺,以字行,……大中(唐宣宗年号,公元847─860年)时,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这个决弃了长安的荣名利禄的人,因为平素有所蓄积于心,通过卖松这件事而写出了这首别具一格的讽刺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