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选三》
(一)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
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注释】
(1)《四时田园杂兴》,作者诗前有小“引”:“淳熙丙午,沉屙少纾,复至石湖旧隐。野外即事,辄书一绝。终岁得六十篇,号《四时田园杂兴》。”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范成大时年六十一岁,退居家乡石湖养病,把家乡生活中的见闻和感想随时以绝句形式记录下来。《杂兴》组诗,突破了历来田园诗不离寄寓隐逸思想的束缚,重在生活中汲取素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田园风格。《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并引)》,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各十二首,均为七言绝句,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农家景物、风俗、劳动、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景。这里选的是其中第三、第三十一、第四十四首。
(2)这是《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首,属《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一首。
(3)二麦:大麦、小麦。
(4)绿未耕:南方水稻田,冬休未耕,种植草子,待春壅入土中,以作绿肥。此处说,未耕稻田,草长茂盛,一片绿色。
(5)踏歌:手拉手,双脚踏地打拍子,载歌载舞。椎鼓:用小木椎击鼓,为踏歌助兴。
【赏析心得】
这一首写的是清明节时的田园风光和农村习俗。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江南农村,高田少水,适于种大麦、小麦,其时已青遍山坡,生机盎然;低田傍水,其时尚未耕作,绿草葱葱、长得茂盛,正待春耕,翻作肥田。“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走进村子,屋前舍后,桃、杏花开,争奇斗妍,春色满村,春光似锦。村民成群结队,椎鼓阵阵,踏歌而来,他们正在欢度一年一度的清明佳节,载歌载舞,祈祷丰收。整首诗充满欢快气氛,诗人心情完全融入其中,记录下了这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这是《四时田园杂兴》的第三十一首,属《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的一首。
(2)耘田:锄草、松土。绩麻:搓麻线。
(3)各当家:各人有各人的特长和分工。
(4)童孙:年幼的小孩。未解:尚不懂得、不会。供:干、做。
(5)傍:靠近。桑阴:桑树树荫下。
【赏析心得】
这首诗,写出了夏日的农村一片繁忙景象,就连小孩也不闲着。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农忙,男男女女,各自当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白天耘田,男为主要劳动力,女的就做饭送水,提供后勤服务;晚上收工回家,女的织布,男的就只能打打下手,做些搓麻线之类的辅助工作。男耕女织,忙中有乐,过得有滋有味。“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百忙之中,作者还风趣地添上一景,你看那村中的稚童小孩,他(她)们也不甘落后,烈日当空、躲在桑树树荫下,将啃吃西瓜剩下的瓜子挖坑种下,忙碌浇水,指望来年瓜秧长出,瓜藤蔓延,结出许许多多大西瓜。天真可爱的儿童,尽管还不懂得怎样从事耕耘织布,但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懂得“种瓜得瓜”的道理,真是“农村孩子早种瓜”!
这首诗,作者模仿老农口气,以长辈身份,看待夏日中的男女老幼、儿女童孙,忙而不乱,各自当家,尽享天颐之乐,岂不比在朝廷中受那些鸟气心情舒畅得多!
(三)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注释】
(1)这是《四时田园杂兴》中的第四十四首,属《秋日田园十二绝》中的一首。
(2)筑:捣实。场泥:打稻子的场地。
(3)霜晴:霜后的晴天。
(4)轻雷:打谷场上,此起彼伏,成片连枷打谷汇成的声音。
(5)连枷:又作“连耞”,一种既可打稻谷也可打麦穗的农具,多用竹片制成,有长柄,以轴连耞,举而转落击稻,使谷粒麦穗脱落。明:天明。
【赏析心得】
这是天公作美,连日霜晴,场泥如镜,夜以继日,喜获丰收,农民欢乐,月下劳作的一首轻音乐。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秋分时节,农民怀着丰收的喜悦,进入“三秋”大忙时候,秋收、秋耕和秋种,劳动格外紧张而愉快。为了收获稻谷,农民夯实了场泥,磨平了场面,打谷场地平滑如镜。天公作美,趁着霜降好晴天,家家忙着打稻。“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连枷打稻颇要技巧,也要力气,并不轻松,可是这是丰收果实进仓的最后一道工序,再累的劳动,也是苦中有乐。镜面如洗的打谷场上,人笑歌欢,与此起彼伏、有节奏的连枷声共同谱写出欢快的农家轻音乐。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人不下场,连枷不停,好似轻雷响到天明。村中年迈的父老在美滋滋的睡梦中*,一觉醒来,惊奇地问:皓月当空,这是哪儿来的雷声,轻轻打响,经久不息,如此温柔响入梦中呢?
陆游《晚秋》诗云:“新筑场如镜面平,家家欢喜贺秋成。老来懒惰惭丁壮,美睡中闻打稻声。”